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学,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多。”这位古人应该是
A.李翱 | B.朱熹 | C.陆九渊 | D.王阳明 |
各朝末期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有一句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史上被历朝历代抑兼并思想家反复引用的话可以说明,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B.封建中央政权软弱是造成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
C.土地兼并严重时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会突出起来 |
D.均田制是根本解决土地兼并现象的良策 |
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与该谚语所反映的生产模式不相符的是()
A.“五口之家,治田百亩” | B.“田夫蚕妾,牛郎织女” |
C.“千耦其耘,十千维耦” | D.“日出而作,自给自足” |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从《颜氏家训》中的这段话看不出()
A.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 |
B.住房和所用工具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 |
C.“桑麻以衣”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皆由官府供应 |
D.日常所需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获得 |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确切地说,这首歌谣开始流传于()
A.春秋 | B.秦朝 | C.汉代 | D.宋代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现在( )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
C.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 D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