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奇  遇
莫 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有删节)   
分析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分析小说第五段写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                                                         
“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结局在前文均有暗示,结合文本内容,请试作分析。
答: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通过秋夜“我”一个人穿行在庄稼地里的趣味性的描绘,处处彰显出一种文学的品味、速写和张力。
B.“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是想着重交代“我”当时无惧无畏的心理,所谓“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C.赵三大爷死了也要还债这一情节,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位长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前面路上没碰到鬼,进村的时候反而碰到赵三大爷,“奇遇”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

E.小说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对称的细胞
①自从人类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这种微小而神秘的东西就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很多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都涉及到细胞极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细胞的极性呢?其实,所谓极性,就是一种不对称性,一种非均衡性,这种不对称性是细胞生长的基础,正是因为细胞的不对称生长,产生了极性,这才完成细胞活动的各项功能。无论在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中,细胞的极性都普遍存在。
②我们以人类的神经细胞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神经细胞极性如何形成是发育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神经细胞的极性是神经系统构成功能网络的基础。
③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由数以亿计的神经元构成的网络基础,每个神经元通过其突触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连接,彼此调节,从而控制呼吸、心跳、感觉、认知等各个层次的心理活动。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千差万别,但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有一根细长的轴突和多根复杂的树突。神经元的这种复杂形态的形成过程称为神经元极性建立。
④那么,这种极性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他们发现了许多种蛋白酶在神经细胞的极性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⑤科学家们发现,当神经原极性建立的时候,有一种蛋白质激酶(Akt)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这种物质会选择性的对那些将要成为树突的分支进行降解,而保留在那些将要成为轴突的分支尖端。科学家还发现,如果抑制泛素蛋白酶系统,就可以抑制Akt从多数突起尖端消失,从而使神经元长出多根很长的轴突。这些结果证明,蛋白质的局部降解对于神经元极性是必须的。
⑥当然,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非常多,有的蛋白质是在构建轴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科学家们发现,有一种调节微管组装和稳定性的激酶(MARK2)在神经轴突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这种酶的活性导致轴突的过度生长,而过高的酶活性则抑制轴突的生长。在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这种酶的活性受到调节,引起微管在轴突的组装和轴突的延伸。这项研究揭示了神经细胞极性建立的新机制,而且对神经损伤修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⑦当然,细胞的极性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发现几个蛋白质就能够解释。以上所说,仅仅是以神经细胞为例说明细胞极性的重要性。可以说,如果神经细胞没有极性,我们就无法思考。广而言之,极性是所有细胞基本特性。那么,细胞为何会产生这种特性,各种复杂的蛋白之间如何相互调节的呢?这些都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问题。
⑧现在,细胞极性的研究已经渗透到生物学和医学的各种研究项目中。在植物学家的研究课题中,他们想明白了种子为什么会向上生长,从而能够破土而出。在医学研究者的课题中,他们想知道的是,细胞极性的破坏为什么会导致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或者其他各种疾病。这样的研究项目不可胜数,研究者们正在努力寻找各种细胞调控极性的信号通路,希望这些发现能够解开细胞极性的奥秘。
(选自《百科知识》2007.9)
关于“细胞的极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极性,就是一种不对称性,一种非均衡性。
B.细胞的不对称生长,产生了极性。
C.细胞的极性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中。
D.细胞的极性的问题囊括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下列不能说明“神经细胞的极性是神经系统构在功能网络的基础”的一项是()

A.神经元通过其突触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连接,彼此调节,从而控制呼吸、心跳、感觉、认知等各个层次的心理活动。
B.科学家在对细胞的极性如何形成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
C.在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有一种激酶的活性受到调节,引起微管在轴突的组装和轴突的延伸。这项研究的神经损伤修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D.如果神经细胞没有极性,我们就无法思考。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激酶(MARK2)的活性过高,轴突的生长反而受到抑制。
B.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千差万别,但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和下,就是有一根细长的树突和多根复杂的轴突。
C.当神经原极性建立的时候,有一种蛋白激酶(Akt)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这种物质会对那些分支进行降解,而保留在那些将要成为轴突的分支尖端。
D.细胞中的蛋白种类非常多,蛋白是在构筑轴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科学家在研究细胞的极性形成过程中,除发现Akt和MARK2两种细胞中的蛋白酶起重要作用外,还发现了其他起重要作用的蛋白酶。
B.研究细胞的极性形成对发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C.科学家已经研究出细胞为什么会形成极性以及各种复杂蛋白之间是如何相互调节的。
D.医学家们通过对细胞极性形成的研究,有望攻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这一医学难关。

阅读下文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半坡遗梦杜爱民
遗址考古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考古学的分类方法、对现场清理发掘的注重、以及放射性断代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对发现实施谱系化的步骤和方法。近些年,考古发现的目的越来越多样化。对考古的期待也像是对消费的期待一样,成了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考古发现被拿出来展示的东西,不外乎是一些质地、工艺、规制的性价比。这是一种奢华的倾向,物质的崇拜,具有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明显特征。
在这样的语境里,半坡的沉落是可想而知的。作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典型的聚落,被考古界称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实际包括了半坡和姜寨两个遗址,所出土的器物主要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建筑和设施多为房屋,窑穴、陶窑、墓葬;器物除了取自天然的石、骨之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粗砂者居多。
可以用单纯来描述半坡的一切。陶罐、小口尖底瓶、钵、盆、碗,甑的器表,只是绳、线、指甲、弦的纹型。色彩也是单一的。是陶本身的红褐和天然的墨黑线描;圆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刻划有二十二种不同的符号,就像是呼吸自然沉落在上面,不着丝毫的痕迹,它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其后东方伟大的杰作概源于此。
惊人的东西无比单纯。半坡的彩纹只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图案,它们是形式最基本的元素。就连环、璜、珠、坠,以及耳饰,发饰、镶嵌饰,都是石、骨、陶、蚌磨制而成的。用来鞣制兽皮的工具,是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尖底瓶印证出了重心原理。瓶子只要一接触水面会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中心移动而自然竖起。这些器物是心和体温的结晶,由大地的元素泥土制成,而不是技术、工艺和机巧堆砌成的块垒。知识技术的缺位,丝毫不影响和减损价值的含量。风吹过粗砂的陶罐嗡嗡有声。这是制陶人的响应。心灵和体温在这里需要的是对心灵和体温的挽留、回应。
彩陶上描绘最多的动物是奔走的鹿,爬行的鼋和伫立的鸟,浅翔的鱼。均是劳动中的所见。平展的侧面形象,直线造型,比例准确,形象写实。人面纹是一种特例。有两种鱼与人面的奇特结合:一为与寓鱼于人面的复合形象。人面的嘴,两旁对称,各衔一鱼,人嘴外轮廓与鱼头构成共鱼形;另一为人面寓于鱼的复合,鱼纹头圆框中植入适合形的人面图像。所谓的"高级"造型艺术,现如今也莫过如此。
在半坡绘画中,看不到标榜与卖弄。内心的反映是什么,便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就是什么。这种鱼人结合的形象,是人和自然有灵之物的相互寄寓和转借,是与自然的交融与共同。被人格化的鱼类图像和各式鱼类图纹是半坡先民的图腾。是氏族的保护神。是惧怕、担忧和敬畏。这些也许就是写意和抒发吧!竟然可以来得如此厚道和平易近人,足以让艺术的洋奴心态,无地自容。
半坡绘画,最初并不是被当作艺术品创作出来的,它们只是劳动中的感受和劳作者的想法,是一种自然状态必然形成的结果,不是自为的有意制作。艺术根本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够得来的。艺术是天性,是身体自身固有的授予。学习可以积蓄,可以启示和萌发、擦亮艺术的天性,但不是天性本身,不可替代天性。在半坡,这天性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尊贵的智性,贵族或什么东西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优越感觉。这天性是人人皆有的厚道本身,是平易亲近的感觉。在半坡,有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都是知识分子,前提是你要愿意,并且持续不断地去做。
半坡人把死去的婴孩埋放在居住的房子附近。大人们把婴孩的尸体放在大陶瓮或罐里,上面盖着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小洞,供孩子的亡灵进出,便于回到家里。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接起来埋放,表示父母对孩子的眷恋之情。尽管自然条件恶劣,生活艰苦,半坡人是乐生的。有了陶泥作成的甬道,死亡就不再是一道界线。灵魂可以在其间自由出进。
没有黄金的材质,没有等级,也不见欲望。半坡只有遗梦。只有梦,才能让身体和心灵安睡。
不是说明“半坡的沉落”的因素的一个是()

A.近些年,考古发现的目的越来越多样化,有着无尽的被期待。
B.考古发现开始具有奢华的倾向,物质的崇拜特点。
C.实施谱系化的步骤和方法有考古学的分类方法、对现场清理发掘的注重、以及放射性断代技术的应用。
D.半坡所出土的器物主要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表现出单纯的特质。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半坡出土的器物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粗砂者居多。
B.半坡陶器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其后东方伟大的杰作概源于此。
C.因为工艺落后,半坡陶器的使用功能和艺术价值没有获得理想成就。
D.彩陶上描绘均是劳动中的所见。最多的动物是奔走的鹿,爬行的鼋和伫立的鸟,浅翔的鱼。

下列说法不属于半坡彩陶特征的一项是()

A.色彩单一,红褐的陶上用天然的墨黑描线。
B.彩纹只有象生性花纹和几何图案这些形式最基本的元素。
C.鱼人结合的形象,是人和自然有灵之物的相互寄寓和转借,是与自然的交融与共同。
D.绘画最初并不是被当作艺术品创作出来的,只是劳动中的感受和劳作者的想法,是一种自然状态形成的结果。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半坡,只要在劳动中有感受和想法,并且愿意表现出来,就有可能创作出有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来。
B.半坡人在绘画中自然地流露出了对鱼的崇拜,表现出一种艺术的天性。
C.半坡人以浪漫的形式埋葬孩子,乞求他们能早日进入极乐世界。
D.半坡文物没有黄金的材质,没有等级,也不见欲望,这让我们看到了半坡人不重视实的内在特征。

阅读下文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网络文明的童年海克
  网络正在经历自己的童年时代。从网络1969年诞生于美国算起,至今只有30多年的历史。如果以10年换算为1岁,那么,网络年龄不过3岁有余,完全是一个幼儿。俗话说,三岁看老。在这幼稚时期,网络显示出了自己超越传统媒体的优异特质,预示了自己的远大前程。
  报纸、刊物是印刷时代的产物,是经典的传统媒体,而电台、电影和电视是相继兴起的新型电子媒体,诞生历史距今不过几十年上百年,但是,网络一旦出现,它们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这些媒体有共同的特征,即传播方式是由少数精英来确定和提供选题,制作和传播内容,然后由大多数人来接收和观看。这是一个单向传输的过程。因为传统媒体的反馈功能很弱,受众的反应无法得到及时反馈,更不可能得到充分表达,这就给传统媒体控制、延宕乃至漠视大众意愿提供了借口与可能。
  网络使人类远距离频繁交流互动第一次成为了可能。这一特性至关重要。它使单向传输即灌输时代成为历史。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在任何事件上撒谎、隐瞒和欺骗都变得非常困难,非常容易被揭穿,而且是即时被揭穿;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在任何观点上自说自话、强加于人都变得非常困难,而随时面临来自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反驳与挑战;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一切单向的信息不对称的传播样式,不是面临消亡,就是将退居边缘。这不仅使国内传统媒体的权威,而且也使国际主流传统媒体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欧洲学者曾经惊呼,20世纪一大标志就是群众走上历史前台,他们将群众称为“乌合之众”。即使在报刊、广播和电视被称为大众媒体的年代,群众也不曾拥有自由表达的媒体平台。到了20世纪末,网络出现了。大众立刻涌向这廉价、开放而互动的媒体平台,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不再保持沉默。未来当网络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方式一部分时,用沉默的大多数这一说法来表示大众,将不再成立。
  网络正在经历一场自由言说的狂欢。人人都在说话。正如我们在集市上所看到的那样,人人都在说话,最后得到的只是一片噪音。因此,在网络时代,必将会出现大众的代言人,也就是说,网络时代也将产生自己的精英。但是,新的精英必须要表达最大多数人的意愿、观点和利益,也就是说,要比印刷时代产生的精英更加平民化,更加大众化,才可能为“乌合之众”所接受与认同。印刷时代所产生的精英,尽管也号称平民化,但由于非常习惯传统媒体提供的特别权威和地位,与网络时代所要求的新精英特性相比,他们的立场、观点乃至利益都在不知不觉间日益变得小众化、贵族化起来,蜕化成了旧式精英。
  中国老百姓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网络使民意获得充分表达成为可能,这一契合也许将给中国文明带来无可限量的未来,就像印刷术曾带给欧洲不可限量的未来一样。当年中国造纸术与印刷术传到欧洲,终结了中世纪教会垄断知识、教育的特权,使知识从羊皮纸上、教会图书室中走出来,在社会上获得快速、广泛的复制与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启蒙时代的到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最后是工业文明的到来。到了20世纪,网络时代出现,中国人投入了巨大的激情。历史也许再次轮回。未来最终能够真正把握网络时代特性并从中激发出巨大创造力的,也许并不是西方文明,而很可能是中国文明。
  我们今天还无法清楚地看到这一前景。但是,不论未来时代属于谁,将来有多少形态变化,网络在童年时期所显示出来的自由、开放与互动这一特性,将成为一种最初的记忆,一种文明的基因,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如果失去这一特性,网络文明就将死亡。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下面对“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指在网络出现后,对报纸、刊物等经典的传统媒体和电台、电影和电视等新型电子媒体的总称。
B.“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的共同特征是传播方式是由少数精英来确定和提供选题,制作和传播内容,然后由大多数人来接收和观看。
C.“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的反馈功能很弱,受众的反应无法得到及时反馈,更不可能得到充分表达。
D.“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的传输过程是一个单向传输的过程。

不属于“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的表现的一项是()

A.使在任何事件上撒谎、隐瞒和欺骗都变得非常困难,非常容易被揭穿,而且是即时被揭穿。
B.使在任何观点上自说自话、强加于人都变得非常困难。
C.大众借助网络这一平台,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不再保持沉默。
D.使一切单向的信息不对称的传播样式面临消亡。

关于网络的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网络使人类远距离频繁交流互动第一次成为了可能。
B.使国内传统媒体的权威和国际主流传统媒体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C.大众立刻凭借网络这一媒体平台,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不再保持沉默。它使用“沉默的大多数”这一说法来表示大众,将不再成立。
D.使民意获得充分表达成为可能。

依据本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时代出现,中国人投入了巨大的激情。因此未来最终能够真正把握网络时代的特性并从中激发出巨大创造力的,也许并不是西方文明,而是中国文明。
B.网络的自由、开放、互动这一特性,使20世纪一大标志就是群众走上历史前台。
C.必须要表达最大多数人的意愿、观点和利益,这是成为网络精英的必要条件。
D.网络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必须依赖于网络的自由、开放与互动这一特性的发展与延续。

阅读下文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书法艺术旋律论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特别是感情的内涵,主要地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
书法的艺术旋律是一篇书法整体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整体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这里重要的是整体,其次才是局部。在整体旋律中,每一个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以其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轻重、快慢、断续,作出了与旋律相协调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整体旋律的艺术魅力。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书法旋律也是如此。
行气,有助于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但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它不是旋律的同义语。行气,是书写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它的产生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但是,它的产生是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于是所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也便局限于本行的范围,而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用包括行气在内的多样的艺术手段,以托出诗文的感情或是景色为目的,所安排的大开大阖的艺术节奏。有时,由于内涵的需要,甚至暂时把诗句的书写运行在中途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一段空白,也是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这就更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行气所能包括的了。
没有整体的艺术旋律,便没有深沉的艺术。千年来,书法的安排,把诗词文赋所描写的人世间如此复杂的事物,如此不同的感情,一直都被放置于一个同样平齐方正的算盘式的固定框架中,把本来看起来,读起来节奏长短、铿锵有致的诗句文辞,一律写成了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这将又如何去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埋没了书法艺术震撼读者感情的力量。
宋陆放翁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书法亦然。如向音乐借鉴,安排书法的整体旋律,其实和为歌词谱一支曲相仿,是诗文感情的波澜起伏,决定了书法旋律的跌宕起伏。再读一遍白居易《琵琶行》当是有益的,其中关于乐声的描写,那其实也是一篇对书法旋律的描写。向绘画借鉴。绘画中疏密、粗细、断续、曲直的对比,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运用,布局和变形的画理,都能使书法艺术得到借鉴。书法中画意的布局,不仅能使诗文中画意的描写得到加强,更能使诗文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历代一些有创意的书法家中,同时也是画家的甚多。还可向武术借鉴、向大自然借鉴、从文学中研究、从社会生活中学习。
在艺术旋律这片辽阔的天地里,中国书法必将会产生千万朵撼人心魄的艺术花朵。
《李山行草书法·第一集》
下面关于“书法艺术旋律”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作品蕴含着感情和其它内涵,它们都是通过作品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
B.对书法艺术旋律的分析,着眼的是书法整体的跌宕起伏,起落开阖,局部的变化是可以忽略的。
C.字的用笔与结体,要有整体的考虑,必须根据作品的旋律,作出与之协调的变化,才能增加书法的艺术魅力。
D.孙子兵法说:“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与书法艺术旋律的道理相通,可见孙子对书法艺术也是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

最能证明“行气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行气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是书写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
B.行气的产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
C.行气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局限于本行的范围,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D.行气没有包括作为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的“空白”,不能表达人世间复杂的事物和感情。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一个字的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等的变化,都意味着书法艺术旋律的根本变化。
B.书法的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它的目的是更好地表现诗文的感情或景色。
C.上千年来,书法将诗文写成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因而难以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D.历代书法注重了在用笔、结体这些局部行气上的探索,但从未对整体艺术旋律进行研究和运用。

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沉的艺术都有着整体的艺术旋律,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奉为经典,就因为它堪称深沉的艺术,蕴含着优美的整体旋律。
B.宋陆放翁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由此类推,学习书法应更多地从书法以外吸取营养,而不是着眼于书法的基本功的训练。
C.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关于乐声的描写,其实也是对书法乃至其他艺术旋律的精彩再现,这可见各门类艺术其实是相通的。
D.书法可以从绘画的旋律中得到借鉴,同样,绘画也可以从书法的旋律中得到启发:不同的艺术门类常常可以在艺术旋律的互相借鉴中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16—19题。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①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
②“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理解,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③我正在轻轻地走,灵魂正在离开这个残损不堪的躯壳,一步步告别着这个世界。这样的时候,不知别人会怎样想,我则尤其想起轻轻地来的神秘。
④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趟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着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⑤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
⑥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西蕃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⑦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惟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⑧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回事?
⑨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⑩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⑾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⑿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⒀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
⒁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
作者轻轻地来的“神秘”在第四段中有哪些体现?(4)分
第六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角度表现院中景物的生机盎然?
作者为什么说“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自由的夜行”?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1)
(2)
文章题为“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文中处处透着“轻灵飘逸”之意。结合全文,谈谈文中是从哪些角度体现“轻轻”二字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