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生为了验证唾液的功能,做了如下一组实验: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2mL),甲试管内又加入了2mL唾液.两试管同时在37℃的温水中保持10min后取出,各加入0.5 mL碘液,发现只有乙试管内呈蓝色反应。此学生的实验程序上有一个错误,请你指出
A.乙试管应置于低温或室温 | B.乙试管应加4ml唾液 |
C.乙试管应加与唾液等量的清水 | D.应再加一个试管,内加些酸或碱 |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有些地区将大面积自然林开发成单一树种的经济林,而林产品的单一化,会使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以下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
A.这样做不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
B.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造成其功能的变化 |
C.能量流动损耗大,不利于生态林业的发展 |
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易爆发病虫害 |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
D.如果图中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
下列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密度最大 |
B.草原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季节和年份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
C.湿地生态系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 |
D.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需要人工的不断维持和干预 |
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 )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
B.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据表达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 |
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测或修正 |
D.进行对照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