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主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治维新前,部分中下级武士曾参加并主持过藩内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其经历了改革风浪的考验,积累了政治斗争经验。在倒幕中,他们善于运用各方面力量乃至农民武装,以打倒主要敌人---幕府。倒幕成功后,他们在改革中又对强大的封建贵族采取赎买政策,用公债偿付的形式迫使其转变为用公债投资新式企业的资产阶级,这减缓了贵族反抗的激烈程度。在稳步而又坚决地把大权归揽于维新派的前提下,他们最后才启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面开化改革过程,这表现出维新领袖人物的政治谋略和行政才干。
康、梁等维新派缺乏行政经验,疏于政务,没有社会阅历和改革实践。他们急于求成---不分轻重缓急、主次先后、全面开花……同时对慈禧、对守旧大臣等各方面人士没有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以分化和减少改革中的阻力……戊戌维新运动,终因反对者众,支持者寡而失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十四章中日战争,1937---1945年
1.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兴起
1932年的“五·一政变”;1936年的“二·二六政变”;广田弘毅的对华政策
2.不宣而战,1937年
3.汪精卫的“和平运动”
4.国民党的抗战建国计划
5.国共合作及其摩擦
6.延安经验与外国的观察
生产自给运动;外国观察家;迪克西使团
7.战时外交与美国卷入中国事务
1943年的开罗会议;史迪威危机;赫尔利的调停,1944—1945年;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8.战争的后果
东亚的国际新秩序;国民党的衰竭;经济灾难;心理疲惫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日战争”目录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12分,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史实,字数不少于180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繁盛篇:千年骆驼铃吟唱中国传奇
驼队行走在丝绸之路上,驮载的不仅仅是财富,更多的是文化。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为彼此注入新鲜血液,西方的宗教、戏剧、胡乐、胡舞、胡器、胡食等进入中国,中原文化在西域广泛流行……在陆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稳步前行……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
材料二 衰落篇:汽笛轰鸣淹没了摇曳驼铃
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不断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
材料三 崛起篇:世界繁荣的呼唤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日、俄等国都先后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背后的潜台词是视中亚为联通欧亚的物流、资源、经济乃至政治枢纽,力争在“枢纽之争”中占据上风……(“一带一路”)描绘出一幅……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合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东盟、海合组织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可谓讲求实际、高度灵活、富有弹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传输的文化对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何意义?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有哪些?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推动丝绸之路崛起的因素有哪些?“一带一路”的发展将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在江东门这样一个不靠山,不傍水的地方……(当年)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囚禁了一万多名中国的被俘士兵和平民百姓。12月16日晚,日 军把他们驱赶到方圆一华里范围内的小山坡用机枪扫射。……1985年挖开这个万人坑时,发现层层叠叠的尸骨共有5层,可见当时掩埋的被害者数多。
材料二 2014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说到抗日战争,我相信每位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然而,并非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如此。一个群体绝非存在思想一致的情况,因而对同一件事情就存着多样的看法。有的人对侵华战争充满了真诚的忏悔,他们痛恨战争, 需要作深刻的反思。有的人对之充满矛盾,更有甚者,尤其是日本的右翼势力对在战争期间所犯的疯狂屠杀和大肆掠夺的罪行,采取回避、淡化、歪曲、篡改、抹杀 等多种手段加以掩盖。后者的行为应当受到严厉批评。
——王志同《日本人眼中的抗日战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在江东门的理由,说明江东门对于研究历史的重要性。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日本人所述言论的含义。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写道:“工业革命的结果……生产既过剩,势必须向外推销……资本一过剩,势必有不能不从事海外投资的竞争。海外市场竞争和海外投资竞争,便造成了现代以经济侵略为中心的帝国主义。”“1871年以来,共和党又常夺得政权,努力向外拓展版图……从此美国便继英、法,而成一帝国主义者了。”
1958年的教科书写道:“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转变到垄断,那就是进入了帝国主义的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因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1965年的教科书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日法西斯被打败了,美国接替德、日、意成为反动和侵略的中心。
材料二到1996年,教科书中虽仍然沿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个提法,但不再提帝国主义的垂死性、腐朽性等特征,而强调“垄断”的特征。
2004、2005年出版的教科书,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描述现今美国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自赵梅:《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教材对美国认识的差别。
(2)依据材料一和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并进行论证(所指出的差异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