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五年计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
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
二个“五年计划”,以下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研究、编制过程。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所蕴涵的哲理。
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2013年我国经济有关数据
材料二: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新疆自治区接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资本短缺,工业不发达。对中国来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需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因此,这种双方合作的互补优势和利益的高度契合,使中国与中亚诸国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
(1)解读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依据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
中国是贸易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自贸区的建立将创造新的要素转移和资源配置模式,开放的尺度也将更大,能够释放新的政策红利,创造新的增长极。从这个角度看,上海自贸区的正式获批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意义不亚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成立。
2014年9月29日,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迎周岁生日。
上海自贸区成为中国多项制度创新改革的高地和试验田。上海自贸区推进四大制度创新,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
自贸区通过内部资的开放和整合,增强了自主改革的动能。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进一步加快转变我国贸易发展方式,释放我国的贸易潜力?
2014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部门负责同志会议,部署做好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李克强指出,要落实国务院部署。一是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并抓住有利时间窗口,有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资、环保等价格改革。二是瞄准群众急需、迟早要干的薄弱环节,年内在水利、环保、信息网络等领域再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推开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模式,鼓励社会投资。推进铁路工程建设、金融、能等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三是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四是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更好支持“三农”、小微企业、新产业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业态成长。五是用好用活财政货币政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适时适度运用定向举措,推进普遍性降费,支持实体经济,缓解“融资贵、融资难”。
运用“生产与经济制度”和“市场配置资”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我国出台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的依据。
材料一:目前,以电脑、手机等为终端的虚拟网络空间正在对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发生越越大的影响。网络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样式和政治参与模式,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各国民主政治进程中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然而,网络政治参与并不必然增进国家治理及其安全。而且,当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模式和时尚,人们享受其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带的便利之时,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如人际交往淡化、自我的碎片化及个人隐私权的泄露等,彰显了网络生态危机的脆弱性,也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了巨大挑战。一种全新的治理危机——网络治理危机,正在逐步显现。
材料二:2014年10月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实现权力入笼。必须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国家的关键,它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心。政府要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治政府的建设还要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置宪法于崇高地位,建立公众对于法律的信仰,维护公民权利,以宪法和法律作为国家治理和公民行为的准则。
(1)结合材料一分析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如何发挥正能量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结合材料一分析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如何发挥正能量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说明法治政府建设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制作技术、天文、数等输入中国。十八大指出,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到中亚各国的赞赏。
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早日实现这一造福沿路各国人民的壮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