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某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出重拳强化污染治理,坚决向污染宣战,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材料三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当下,不少城市因非法倾倒、处理不当或置之不理而造成了建筑垃圾围城的窘境。据统计,目前广州的建筑废弃物年均产生量约为4000万吨,总利用量不到100万吨。我国工程建设中每年可产生近4亿吨建筑垃圾,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率仅为5%,而很多发达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率已经高达95%。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为治理大气污染及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率提几点建议。
(3)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政府出重拳强化污染治理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一:2014年两会上,雾霾再度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谢朝华认为,抗击雾霾是一场持久战,首先要保障健康呼吸。政府应以“雾霾补贴”的形式,优先为环卫工、建筑工、快递员、交警等户外工作者提供“护肺”支持。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时也谈到,治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等风盼雨,要主动出击,希望政府、企业、社会成员,大家一起努力,持续不懈地奋斗,来打这场攻坚战。所以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欣喜地看到,国家明确提出将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坚决向污染宣战。报告还着重从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方面进行了部署。这意味着中国将“水陆空”三位一体开展污染防治。
材料二:建设“洁净”中国,政府、个人应该共同努力。同呼吸、共责任,这个责任政府方面首当其冲,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努力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此外,环境问题,全社会各个成员也都责无旁贷。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当前应尽快建立生态意识教育,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还应完善多元化的环境监督体制。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响应中央号召、抗击雾霾?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相关知识,谈谈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过程中,你将如何参与?
材料一:截至去年底,在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账号总数突破6万个,同比增长高达231%。走向利益多元和观点多样的中国,如何寻求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从中汲取正能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中,政务微博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方面网络有效整合了民众的智慧和意见,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社会民主环境,也产生了无所不在的监督和约束,遏制腐败。 另一方面 ,网络也为执政者和施政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崭新的对话方式,可以更为清晰、理性、全景式地把握民众心理和社会舆论氛围,从而有的放矢地工作,与时俱进地提高执政、施政能力。
材料二:去年某省公布了某市“90后女副局长”违规任用事件调查情况,负有责任的多名领导干部受到严肃处理。“神女事件”产生的根源:一是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不够透明,决策者受到的监督约束不够充分;二是某些决策者无视党纪国法、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只有政务公开,把干部选任置于监督之下,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让相关制度成为碰不得的“高压线”,才能形成任人唯贤的良好用人环境。
(1)“政务微博”过程中让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什么意义?
(2)结合材料一,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网络民意表达的理解。
(3)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应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避免类似“神女事件”的发生。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强调要推进文化创新。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材料二: 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议指出: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文化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1)根据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阐述,我们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2)根据材料二,请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材料一:雷锋,离开我们已经整整51年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半个世纪以来,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习近平同志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值此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之际,国内外媒体热炒“雷锋精神”。
材料二:雷锋精神是美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世界之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美,值得我们尊重。正如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结合材料一,请你从文化的作用和对人的影响角度,说说雷锋的成长足迹和雷锋精神对我们人生的启示。
(2)请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来回答:怎样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