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小魔术:吹气生火。只见老师用嘴通过一根细长的玻璃管对着蒸发皿中的一团棉花吹气,不一会,棉花就燃烧起来。同学们觉得很好奇:通常情况下,嘴中呼出的气体是不会使棉花燃烧的。为什么老师对着棉花吹气就能使其燃烧?
我们已经知道:可燃物的燃烧需要两个条件① ,② ;
小娟同学课下询问老师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口中吹出的气体中含有一定量的CO2,棉花(实为脱脂棉)中包裹着黄色过氧化钠(Na2O2),CO2与Na2O2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钠和氧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最终使棉花燃烧起来。请写出Na2O2与CO2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如图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〇"中填写的离子符号为 ;
(2)请根据如图信息,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
(3)请另外再写出一个符合上述反应实质的化学方程式; 。
如图为铁制品循环利用的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
(1)从"①"、"②"、"③"中,选出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2)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硫酸铜溶液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废旧金属"循环利用"的意义是 (写一点即可)。
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 |
实验1 |
实验2 |
|
Ⅰ.将盛有足量锌粒的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Ⅱ.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加入稀盐酸,至浸没锌粒 Ⅲ.当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时,关闭K |
Ⅰ.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内,塞紧瓶塞 Ⅱ.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 Ⅲ.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 |
(1)连接仪器后,关闭K,加水至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瓶中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该现象说明 。
(2)实验Ⅰ中,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Ⅲ中,关闭K后的现象是 。
(3)实验2中,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
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表实验。
实验 |
|
|
|
现象 |
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
固体几乎不溶解 |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
(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2)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 。
烟道气中含有大量CO 2,经"捕捉"可用于生产尿素、甲醛等产品。
(1)尿素[CO(NH 2) 2]属于化学肥料中的 肥。
(2)生产甲醇(CH 3OH)
①"捕捉"CO 2:在高压时将烟道气中的CO 2溶解于甲醇,得到CO 2的甲醇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是 。
②用"捕捉"CO 2生产甲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