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怨歌行
明•谢榛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君心元定如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
(1)诗歌的第一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试结合“长”和“寒”加以分析。
(2)诗中的比喻新奇,向来为人所赞赏。其实。把“君心”比作明月并不是谢榛的首创,宋朝词人吕本中的《采桑子》中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西东,南北西东,只有相随无别离。”试比较两首诗中“月”的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2——23题。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所 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解:(1)陂:水岸。(2)寒漪:水的波纹。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22.两首诗表现的时间有所不同,《村晚》在,《所见》在。
23.两首诗歌均着眼于牧童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贵在讲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村晚》一诗,前两句着眼在写景,借助于“草”“水”“山”“落日”等意象,创设出了水草肥美、生机勃勃的美好生活背景;后两句写人,通过“横”“吹”二字写出了牧童归家的举止神态。这样由景到人,把天真活泼,闲适散逸的牧童形象刻画的活灵活现。
《所见》一诗,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新柳(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22.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
答:
23.请分析最后一句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①耐可:哪可,怎么能够。②赊:赊欠。
(1)“耐可乘流直上天?”此问句反映出李白什么性格和艺术风格?
(2)迷人的月色,用之不竭,取之无禁,相信你也享受过,作者曾说“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但是诗中第三句诗人却用一个“赊”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奠飞霜。
(1)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
答:
(2)“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