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翻阅旧报纸,发现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的事实 |
B.“人民大宪章”应该是“共同纲领”的排版失误 |
C.“中国人民政协”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误 |
D.“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
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壁”,“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势力。这表明()
A.民主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 |
B.中国借此表达民主建国的诉求 |
C.民主体制促成了中美两国结盟 |
D.中国仿效美国建立了民主体制 |
1933年11月,福建事变发生。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张抗日、反蒋、联共,宣布革命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外求民族解放,排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内求打倒军阀,推翻国民党统治,实现人民民主自由,发展国民经济,解放工农劳苦群众。中共中央认为,李济深、蔡廷锴、蒋光鼐等“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拒绝援助福建事变。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A.未能认清中华民族真正的敌人 |
B.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C.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D.主张区别对待国民党人士 |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
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
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这反映了()
A.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 |
B.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 |
C.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 |
D.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俗变迁中 |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
D.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