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故乡的黄昏
赵竹帛
残阳如血。大团大团的红把天涂抹得如凡高的画,余下的几滴红透过林中的缝隙,洒落在缓慢行进在故乡巴彦县乡间公路的车身上,斑驳的白杨林树影纷纷倒在车后。车里的我,望着窗外的故乡,望着故乡的黄昏,心里默念:久违了,我的故乡;久违了,我的黄昏。
停下车,我漫步在路边,望望那远远的落日,觉得心无穷无尽地远了,身子空落得很轻很舒坦,痴痴地望着天边那缕缕的彩霞,心里就有一份长长的快乐和适意。
离乡在外,被功名所累,使人不敢轻慢,衣服穿得本来就很多,还得套上几层,挤压着膨胀的身躯,挤压纷繁的心灵。唯有你——可爱的故乡,可爱的黄昏,一投入你的怀抱,就会完全忘却外面的沉重。
故乡的黄昏使我情有独钟,当看见故乡的田野融入晚霞的余晖,和农家炊烟构织出一幅色彩斑斓动人图案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收拢脚步,忘情地置身于并陶醉在故乡的黄昏当中。
任意拿一本书,任意翻到某一页,款款地走进那渐渐暗下来的故乡的黄昏里,随意读上几行,间或抬头去读读头顶上那似懂非懂的天空,去读那自由自在的彩云,心里就有了海阔天空般的遐思,那堆积的烦忧此时都释放了,就有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向往与激动了。
凉凉的风飘拂在脸上,我想天地和我一样也有飘忽不定的思绪,那思绪凝结了,就变成了雨雪。伴着车里飘过的歌手费翔《故乡的云》里“我已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的声音,在黄昏里无牵挂地飘荡。
晚霞脱下轻佻灿烂的外衣,洒脱地在黄昏这大舞台上跳着古典华尔兹,使人感到那是一道深奥的很难阐释的哲学命题。
黄昏是衰老还是一种成熟?黄昏是一天的结束,可她分明也是一天的精华。应把黄昏捧来含在唇间,吹成一叶轻舟,荡漾在青春自由的海洋中,饱尝生活的终极快乐。
宇宙虽大,实难划下一道畅快淋漓的轨道;掌间虽小,却有翻云覆雨的快乐。凡事都应该潇洒面对,潇洒拥有永久的魅力,潇洒起来,凡事就变得晴空万里。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无意推卸沉重,深知有行才有止,有动才有静,有疲顿才有惬意,何况在我的生命中有一种实在的充实。
在人生中,我向往清新充满生命活力的朝霞,也希望拥有成熟安宁祥和的黄昏。我会珍惜这样的黄昏,我愿投到给我抚爱的黄昏的怀抱中,去尽心享受一下这奢侈的柔情。
故乡的黄昏,黄昏的故乡,你是我生命的种子,你是我人生大厦弥漫无形的基石,你是我童年时沉静的夜晚传出琅琅的读书声,你是我少年时太阳照耀下心湖里沸腾的浪花。黄昏,点缀着我的世界;黄昏,演绎着我的人生;黄昏,阐释着我的爱情。
我不属于黄昏,但我拥有黄昏。也许,人生中所有的记忆都会褪色,但我对故乡的记忆不会褪色;也许所有的往事都将消失,但我在故乡的黄昏许下的心愿不会消失。
当晚霞收起最后一丝余光,田野里的村镇上炊烟先是抱成一团,继而又袅袅升腾。故乡,我回来了。车的鸣笛声惊醒了我,“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故乡的云》的歌声在向我飘来……
哦,我的故乡,我的黄昏。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对黄昏时景物的描绘,既点明了题目,同时为下文进一步描写黄昏和抒写作者在黄昏中的感悟作了铺垫。
B.人们往往为功利所累,所以,有时候望望那远远的落日,就觉得心无穷无尽地远了,身子空落得很轻很舒坦。
C.晚霞在黄昏这大舞台上跳着古典华尔兹,使人感到那是一道深奥的很难阐释的哲学命题,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引用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愿像苏轼那样旷达超脱的生活。

E.文章以散文诗的笔调抒写出作者对黄昏的感受,准确表达了作者对黄昏这一哲学命题的诠释。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富于哲理。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我不属于黄昏,但我拥有黄昏”中两个“黄昏”分别指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分析“间或抬头去读读头顶上那似懂非懂的天空,去读那自由自在的彩云”这句话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黄昏,点缀着我的世界;黄昏,演绎着我的人生;黄昏,阐释着我的爱情”在表达上的特点,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 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得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具体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嵋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涵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B.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C.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D.建筑服务于精神的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涵了历史审美因素。

第二段中画有横线的句子“某些特定的具体内容”,主要指的是()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地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画有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说明人们对建筑感受是具体的。
B.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C.本文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建筑美学。
D.文章的第一段是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流变性等三个方面阐述作者观点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朱自清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态度。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烈。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艺术。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我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他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就是想象。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闻先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因为这古代与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联贯的。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古代;可是,是“我们”在客观地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地认识古代。闻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话,是将这神话跟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话不是空想,不是娱乐,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这是死活存亡的消息,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纪录,非同小可。他研究《楚辞》的神话,也是一样的态度。他看屈原,也将他放在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里看。他承认屈原是伟大的天才;但天才是活人,不是偶像,只有这么看,屈原的真面目也许才能再现在我们心中。他研究《周易》里的故事,也是先有一整个社会的影像在心里。研究《诗经》也如此,他常说笑话,说他研究《诗经》,越来越“形而下”了──其实这正表现着生命的力量。
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的认识古代,有时也靠着这种幽默感。看《匡斋尺牍》里《狼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够体会到别人从不曾体会到的古人的幽默感。而所谓“匡斋”本于匡衡说诗解人颐那句话,正是幽默的意思。他的《死水》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也是一首难得的幽默的诗。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闻一多不仅提倡诗的新格律,也创造诗的新格律,如《红烛》《死水》和《唐诗杂论》等新诗集子都体现了这一点。
B.闻一多从敬爱杜甫到注意原始人的歌舞,是他对文学态度的更进一步的表现,也是因为原始人歌舞更具有热情、力量、火一样生命的特点。
C.闻一多在校勘古书方面,既细心又大胆,属于活校的行列,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比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高了许多。
D.作者认为研究伏羲的故事和神话,不能将之当成空想和娱乐,而要当成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来研究。

E.《红烛》《死水》等集子,既有爱国热情,也有语言技巧,还有幽默感,体现了闻一多是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的学术价值。
联系全文,从“诗人”“语言”和“研究古代”三个方面,归纳分析一下闻一多的形象。
作者在文末引用“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用意是什么?
在朱自清等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但在当时,国民党政府却有人指使特务要暗杀闻一多,认为闻一多是个有害的人。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貂皮大衣

马克·吐温
收到通知接受遗产的信后,阿曼达的快乐简直无以形容。她是多么希望她的丈夫还在世,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笔馈赠安享老来福了。
她并不那么穷,凭她的工作所得,她也生活得不错。然而,她并不满足于25年来所过的俭朴生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那些她过去根本无力问津的东西。
阿曼达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令她暴富的信。那可是一大笔钱,远远超出了她的期望。而今她所面对的问题是:怎么花这么多的钱呢?当然消费方法成千上万,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答案早已存在:一件貂皮大衣。她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件貂皮大衣。
一旦决定,她马上走进一家皮草行,在那里看遍了所有的貂皮大衣,尔后选出了她最喜欢的一件。
“您穿正合适,夫人。”
当然了,那还用说,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华贵,并向每一个人示善。她随便的数出了钱,傲慢地付清了账。
正是早春二月,其后的十余天里,貂皮大衣令阿曼达尽领了风骚。生平第一次,她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和快乐。每晚就寝前,她都要仔细端详它,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起它。所以,她真害怕这心爱之物会被盗去。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
在家呆着时她就放心,她的貂皮大衣不会遭遇不测。出门时她也不怕,她可以穿着它。尽管如此,也烦恼频生:要弄脏大衣可太容易了。
天气日渐转暖,阿曼达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她不能穿貂皮大衣出门的季节来得太快了。四月的第三周,她突然发现世间万物中,她最恨的莫过于夏天了。在绝望中,她眼见夏天逼近,尽管她的绝大多数朋友都厌恶漫长的冬季,翘盼晴暖的天气。
夏天最终来到了。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被迫只得待在家里与大衣为伍。她偶尔出去一趟,把大衣留在家里,却又惶惶然不知所措。后来,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她跑出去,跳上出租车,直奔皮草行。
“我想退了它,”她说,“你们看,它还跟新的一样。”
可是店主告诉她,由于貂皮跌价了,所以她只能得回原价的五分之一。阿曼达的心凉了。
“真抱歉未能满足您的要求,夫人,”店主说,“再见。”
打那以后,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这个大包袱。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无法卖掉它,但她可以遗失它,不是吗?大衣是保了险的。如果她成功地丢了它,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百分之百的赔偿。
要“遗失”一件貂皮大衣也绝非阿曼达所想的那般容易,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坐上出租车,在闹市区下了车,并将大衣弃置在后座上,仿佛她真的忘了似的。然后她徒步回家,又变成了自由人。一到家,她马上写信向保险公司索赔。十天后,她去了保险公司。
“我们已收到了您的信。一切都安排好了。”
“你要记住,保险政策第十五条给予我们以赔偿实物的选择权。我们正准备这样做。”
“什么!”
“很简单,您只能再选一件貂皮大衣。我们会付钱的。”
她乞求,她哀嚎,可都无济于事。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接受遗产买大衣——享受大衣——看守大衣——遗失大衣——获赔大衣,情节发展逐步展现了主人公阿曼达的性格特征。
B.“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这一情节一方面说明阿曼达对这件貂皮大衣喜爱至极,另一方面也说明貂皮大衣的华贵,同时为下文情节埋下了伏笔。
C.“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表明阿曼达对奢侈品有了重新的认识,让她认识到财富的罪恶。
D.“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一向最恨的季节的到来,更增添了她心情的烦躁。这一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E.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同时引起人们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简要分析小说以“貂皮大衣”为题的作用。
小说结尾写道:“她乞求,她哀嚎,可都无济于事。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请你指出这段话在文中的含义,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中的事例,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共18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好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成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美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费、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究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口、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的情怀,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⑤“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略有改动)
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概括说明。
第③段,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