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
| A.土地改革运动 | B.农业合作化运动 |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大跃进”运动 |
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 | 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
| B. |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
| C. | 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
| D. | 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车臣曾国藩公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才,信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 | 资本主义的萌芽 | B. |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
| C. | 爵位制度的创设 | D. |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 |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 B. |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
| C. |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 D. |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 |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 B. |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
| C. |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 D. |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
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 |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
| B. |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 C. |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
| D. |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