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促进了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一战” 是“经济奇迹”的最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国民大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李鸿章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之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深愧焉。”使李鸿章感到惭愧的“废制之事”是指 ( )

A.改革军事 B.改官制,裁冗员
C.设议院 D.设立铁路矿务局

1903年,《大公报》发文称:“……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

A.建立民主共和 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实行君主立宪 D.向德、俄学习

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铄、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派势单力孤
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D.民族危机曰益加深

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说:“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 )

A.经济的现代化, B.器物的现代化
C.制度的现代化 D.精神的现代化

1912年《申报》载、:“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之原理。”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 )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民主共和的意识淡薄
C.对共和政体的肯定 D.对共和政体的否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