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验室在1L密闭容器中进行模拟甲醇合成实验:CO(g)+2H2(g) CH3OH(g)。将lmolCO和2molH2通人容器中,分别恒温在300℃和500℃反应,每隔一定时间测得容器中甲醇的浓度如下:(表中数据单位:mol·L—1)

 
10min
20min
30min
40min
50min
60min
300℃
0.40
0.60
0.75
0.84
0.90
0.90
500℃
0.60
0.75
0.78
0.80
0.80
0.80

①300℃时反应开始10分钟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②500℃时平衡常数K的数值为___________。
③300℃时,将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的1/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平衡体系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填字母)。
a.c(H2)减小              b.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
c.CH3OH的物质的量增加     d.重新平衡时c(H2)/c(CH3OH)减小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同学为了验证碳和硅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步骤:
Ⅰ.打开弹簧夹1,关闭弹簧夹2,并打开活塞a,滴加盐酸。
Ⅱ.A中看到白色沉淀时,…,关闭活塞a。
请回答:
(1)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 ____。
(2)通过步骤Ⅰ得知盐酸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挥发性 B.还原性 C.氧化性 D.酸性

(3)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X是________(写化学式)。
(4)为了验证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步骤Ⅱ中未写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 __,
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___。
(5)碳、硅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________(从原子结构角度加以解释)。

某学生在做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实验时,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的实验现象。请帮助该学生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探究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药品:新制氯水、新制溴水、溴化钠溶液、碘化钠溶液、四氯化碳
(3)实验内容(在下表横线中填写相关内容)

序号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向盛有少量溴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
液体分为两层,下层呈_____色

向盛有少量碘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新制溴水,振荡,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
液体分为两层,下层呈_____色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和讨论
①上述两个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于氟单质过于活泼,所以很难设计出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其氧化性的强弱。试列举两项事实说明氟的非金属性比氯的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设计实验以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Ⅰ:根据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探究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已知A装置的烧瓶里装有大理石,分液漏斗里装有稀HNO3,B装置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装置C中装有Na2SiO3溶液,试回答:
(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现象推知,碳酸、硝酸、硅酸的酸性强弱顺序是________,由此得出碳、硅、氮三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顺序是________。
实验Ⅱ:已知常温下高锰酸钾与浓盐酸混合可产生氯气,利用该装置探究氯和溴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4)写出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论:氧化性:____________________,非金属性:____________________。

(共10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Ⅰ)为了用实验的方法验证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案一:学生甲用水作试剂,比较镁和铝与水反应的情况
方案二:学生乙用稀盐酸作试剂,比较镁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情况
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两实验方案实验现象较为明显的是方案
(2)学生乙在实验中取了一段黑色的镁带,投入稀盐酸中,现象不十分明显,请分析原因
(3)学生丙另辟蹊径,不用镁、铝的单质,而用镁、铝的可溶盐及一些其它化学试剂,进行实验也得出正确的结论,简述学生丙用的是什么方法?
(Ⅱ)学生丁设计了下图装置以验证氮、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他设计的实验可直接证明三种酸的酸性强弱,已知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B是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1)A写出所选用物质的化学式:
A:
B:
(2)写出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用相同质量的锌和相同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到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锌的状态
反应温度/℃
收集100 mL氢气所需时间/s

薄片
15
200

薄片
25
90

粉末
25
10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对锌和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2)实验Ⅰ和Ⅱ表明________,化学反应速率越大;
(3)能表明固体的表面积对反应速率有影响的实验编号是________和________;
(4)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盐酸的浓度对该反应的速率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