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完成题。
评价类别 |
农作物A |
农作物B |
农作物C |
|
满足 程度 |
热量满足率 |
22 |
22 |
16 |
水分满足率 |
79 |
84 |
84 |
|
土壤养分满足率 |
84 |
84 |
84 |
|
社会经济因素满足率 |
76 |
29 |
42 |
|
资源 利用 率 |
光合潜力利用率 |
11.3 |
4.4 |
4.5 |
光温潜力利用率 |
51.0 |
20.2 |
29.0 |
|
气候潜力利用率 |
64.2 |
24.1 |
34.7 |
|
气候—土壤潜力利用率 |
76.4 |
28.7 |
41.4 |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
A.气温 | B.降水 | C.土壤 | D.社会经济因素 |
该地区最适合发展的农作物是( )
A.农作物A | B.农作物B | C.农作物C | D.农作物B和C |
下表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东北低产区和南方高产区等我国四类商品粮基地。回答以下问题。
商品粮基地类型 |
|||||
占全国四类商品粮基地的比重(%) |
耕地面积 |
40.17 |
6.82 |
23.43 |
29.58 |
农业人口 |
19.91 |
4.7 |
28.5 |
46.89 |
|
粮食商品率 |
35.2 |
27.2 |
19.6 |
29.0 |
|
积温(℃) |
2500~3400 |
2000~4500 |
4200~4500 |
4500~8000 |
|
年降水量(mm) |
400~500 |
<250 |
850~1000 |
1000~1900 |
关于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我国各类商品粮基地的排列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南方地区 |
B.黄淮海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南方地区 |
C.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黄淮海地区 |
D.西南地区、黄淮海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 |
④地比①粮食商品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④地粮食总产量比①地少 |
B.④地粮食单产不如①地高 |
C.④地人均耕地小于①地 |
D.④地复种指数低于①地 |
关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我国大豆、高粱、玉米、冬小麦等重要产区 |
B.②地是我国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 |
C.③地以种植青稞为主 |
D.④地位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区 |
左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右下图为该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据图判断该河流位于我国的()
A.西北地区 | B.东北地区 |
C.东南地区 | D.西南地区 |
下列关于该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P河道为该河流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北—西南方向 |
B.若在河流上游修筑水坝,则河心沙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 |
C.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向,则Q河道慢慢变浅 |
D.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速较快的地方 |
2013年3月,东北地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天气。资料显示,春耕春播时期,东北地区还有四分之一耕地过湿,不仅推迟了春耕,更加重了春涝的程度。据此回答以下问题。东北地区今春耕地过湿的原因()
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雨雪量比常年多②低温持续时间长,土壤解冻慢
③气温低,蒸发弱④土壤粉沙性能强,含水多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东北地区耕地过湿加重了春涝程度,因为()
A.土壤含水已经接近饱和状态 | B.山间多洼地,排水不畅 |
C.降水过多,地表径流增加 | D.多条河流发生凌汛 |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最主要的能源,在甲、乙、丙、丁四城市所在省区的探明蕴藏量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 B.乙<丙<丁<甲 |
C.丙>甲>丁>乙 | D.丁<乙<丙<甲 |
丙城市在公交方面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有()
①发展地铁、轻轨②大力发展公交运输③多建方格状道路网④以天然气替代汽油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乙城市所在省区的优势能源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是()
A.太阳能 | B.地热能 |
C.水能 | D.天然气 |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③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②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③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④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