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现正遭受严重破坏,为保护这片森林,最有效的措施是
| A.禁止伐树,全部保护起来数 | B.人类需要多少,就伐多少 |
| C.有计划地伐树,及时更新林木 | D.全部采光,再重新植树 |
某探险队在新疆某地形区进行考察,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图所示(图中数字表示海拔)。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考察队沿途所见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 C.山地垂直分异规律 |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
图中海拔2 100~3 000米处为云杉林,其成因为
| A.位于向阳坡,热量充足 | B.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 |
| C.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 D.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多降雪 |
下图为北半球某山峰示意图,阴影部分终年积雪,①、④两地气温相同,回答下列小题。
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图示地区的地理特征,正确的是
| A.山地南坡可能为迎风坡 |
| B.图中湖泊所处位置气温在00C以上终年不冻 |
| C.①地位于鞍部地形,坡度较大 |
| D.山地北坡为阳坡 |
①、②、③三地气温由低到高的排序是
| A.③②① | B.②③① | C.①②③ | D.②①③ |
下图为“某地2月25日遥感影像分析处理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拍摄时间为当地
| A.4时30分 | B.9时30分 |
| C.14时30分 | D.16时30分 |
图示区域自然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和主要影响因素搭配正确的是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
|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
|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形 |
| D.非地带性规律——洋流 |
下图是秦岭南坡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I至VIII带海拔不断升高,II至VIII带为植被带,完成下列问题。
I带为该坡自然带的基带,则II至VIII自然带的变化是
|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 |
| B.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 |
| C.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 |
| D.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 |
对秦岭南坡各类土地利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耕地面积比重随海拔上升不断地减少 |
| B.II带土地利用类型的种类较V带更多 |
| C.I至II带因水热条件减弱导致林地减少 |
| D.该坡土地利用的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 |
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0°34′E ,44°50′N )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 |
| 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
| C.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
| 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
该地景观反应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
| C.非地带性规律 | D.垂直分异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