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10年7月13日-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本世纪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纲要》的序言中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材料三 :2012年7月6日至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召开的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大会。会议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什么发展战略?
(2)请你谈谈对“强国必先强教”的理解。
(3)我国为什么要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
(4)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应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分)
2013年3月9日,山东客车司机宋洋驾驶承载33名乘客的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感觉一阵剧痛,但他强忍病痛,用右手代替失去知觉的左手,在失去意识前的短短100秒内成功完成减速变道、停靠应急车道、打开双闪警示灯、拉起手刹、开启车门疏散乘客等一系列安全操作。宋洋拼尽最后一丝气力,保证了全车乘客的安全,自己却因突发脑干出血失去了生命。
而这一切,绝非偶然。宋洋工作认真细致,每天出车前都会仔细检查乘客是否系好安全带;他服务热情周到,每次出车都确保车上备有晕车药、针线包、急救箱;百忙中的他,总是抽空看望母亲,陪她唠家常、做家务。宋洋被赞誉为“最美司机”,他的事迹被中央和省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正向社会持续不断传递着正能量……
根据材料回答:宋洋正在向社会传递着哪些正能量?(至少写出3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较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就业压力大。我国在宇宙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材料二:幸福指数调查: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约80%城乡居民都感到生活幸福。
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物价增长过快,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医药费过高,道路交通不够便捷等;
材料三: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房价,降低医药费、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
(1)结合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出“真实的中国”
(2)结合材料二,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必须解决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党制定一系列措施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4)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三十多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分析材料一,从中你能得到什么重要结论?
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材料 有这样一个故事,名字是《砌墙工人的命运》。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一边干活一边哼着歌儿,他面带笑容开心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已经是一位工程师了;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年前,她大学毕业,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成为这里的一名支教老师。当她站在那个四处漏风的简陋教室,看着一张张纯朴的小脸时,她发现,她已不单单是一名教师,她是整个村子的希望。
去年冬天,母亲来了电话,希望她能够回来。但是,村子里只有她一位教师,如果她走了,谁来给孩子们上课呢?她选择了留下,留在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继续着她的责任。
没想到,几天后,她又接到了家人的电话——母亲去了!
她顿时泪流满面。“妈,我没有尽到责任……”
(1)文中的“她”有没有尽到责任,谈谈你的看法。(应分别作答,4分,)
(2)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的?(至少从三个方面举例,行为要具体可信)(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