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东汉以后,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迁徙。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自西晋末年至宋元时期,每一次北方大乱,都促使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
材料二 江西向湖南、湖北的移民活动始于唐代,结束于清朝中叶。其间迁移高潮迭起,尤以元末明初移民的声势最为壮观。因此有“江西填湖广”的谚语。两湖则早在元代以前就开始了向四川的移民。明末清初,由于天灾人祸,四川人口锐减。清政府鼓励移民入川,数以万计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十几个省的移民来到巴蜀大地,故民间有“湖广填四川”之说。清道光以后,我国人口大量向关外、口外迁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内外出现了“移民实边”的议论。光绪时东三省全部开禁,内地移民涌向关外,东北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口外蒙古地区也于光绪年间开禁放垦。尽管“走西口”也是习惯性的人口迁移,但由于自然条件等种种原因,移民规模比“闯关东”要小得多。
材料三 秦汉至魏晋,黄河流域人民为逃避战祸,不断迁往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隋唐时期,中国商人大量移居海外。明代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郑和七下西洋等原因,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增强,有更多的中国人前往东南亚各地经商和居住。
材料四 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始,华工大批出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国的海外移民有1000多万人。近代中国向海外移民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摘编自李传永、李恬《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材料四显示了近代中国人口迁移呈现怎样的新特点?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事,方设朝会。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届时杨逆率各伪官毕集,舆马填塞衙市,伪天朝门洞开,大门外立伪引赞官,传呼各官进,惟杨、韦、石、秦各贼所见,虽宠任如伪天侯,亦不得望见颜色。……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到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
——《贼情汇纂》
材料二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材料三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据材料概括其要点。
(2)从材料二本身的选取角度来看,你认为是否相对客观?简要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概括说明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辛亥革命所起的伟大作用。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其影响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
请回答:
(1)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对于这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你是如何正确看待的?
(3)从“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离。”
——《清史稿》
材料三 2011年2月21日,由中国导弹护卫舰“温州”舰、“马鞍山”舰组成的海军第八批护航编队从浙江舟山起航,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自 2008年12月26日以来,中国海军已先后派出20艘次舰艇、18架次飞机、6 700多名官兵执行护航任务,共为3 400余艘中外船舶实施了安全护航,并多次圆满完成与外军联合护航、联合演习,以及友好访问等任务,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二,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竟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从材料二中概括,这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哪些进一步的破坏?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者相比,它更具有危害性,为什么?
(3)综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会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到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都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这些点是: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
七、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
——1845年2月13日英国《克勒
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哪些文字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2)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他们又想通过“修约”达到什么目的?
(3)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是否得到了?具体有哪些内容?
(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