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气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摘编自潘岳《人类文明转型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材料二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七款……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递合众国总统,由总统审批。倘若……该议院的议员以三分之二仍然通过法案,该法案成为法案。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总统,总统任期四年……第二款总统有权缔结和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同意后,任命大使、最高法院的法官……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员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议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1分)
(3)请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两部宪法所反映的共同原则,两部宪法关于总统的权力的规定有何不同?请根据中国当时的情况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4)按照近代化的研究角度,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材料二

图一法国工人起义图二俄国工人起义
材料三图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指什么理论?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依据图一,图二指出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和20世纪初的俄国实践这一理论的具体事例是什么?各自的结果如何?
(3)结合图三指出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与俄国革命道路有什么不同?由此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联邦则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的主权权力,其成员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
——摘编岳麓版必修一
材料四: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对这一制度进行简单评价。
(2)被后人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依据材料二与材料三说说美国是如何实现“中央政府控制地方”、“中央政府控制自己”的?
(3)据材料四概括近代英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历程。
(4)材料一和材料二、四中都体现了对权力的分割,结合所学谈谈它们实质上的不同。

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的“世界观”,并结合具体史实,说明这一世界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的改变了对西方的认知: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对外部世界的作法有什么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国 “世界观”的变化轨迹。

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人哪些人权观念。
材料二:
法国《人权宣言》摘录:



第1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2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6条: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对人的认识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新认识的思想和法律基础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材料四: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希望纠正这种状态。……1875年议会以《企业主与工人法》代替了工人所痛恨的《主仆法》,法宣布劳资双方在法律上有平等的地位。1890年通过改善工人居住条件的法案。
——据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等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
“一个为民服务的政府,就应该时刻倾听群众的呼声,应该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有什么困难……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2010年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4)结合所学知识,以史实加以论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如何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