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选项中和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 ( )
文件 |
产生背景 |
主要内容 |
历史地位或评价 |
《共同纲领》 |
① |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
1954年 宪法 |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
② |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1982年 宪法 |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
规定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
③ |
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①新中国成立后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①三大战役胜利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来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
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 |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
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推翻满清统治 | B.实行君主立宪 |
C.学习德、俄政体 | D.建立民主共和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了
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 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 |
C.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 | D.对两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完成革命任务 |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下表摘编自E·罗伊斯顿·派克《被遗忘的苦难一一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一书。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斯塔福特郡的矿口女工的周工资表
年龄 |
工资 |
12—13岁 |
4先令一4先令6便士 |
13—14岁 |
4先令6便士一5先令 |
14—15岁 |
5先令一6先令6便士 |
15—16岁 |
6先令一7先令6便士 |
A.女童工在纺织业中大量使用
B.女工的工资比男工要低得多
C.妇女独立意识增强,主动离开家庭走进工厂
D.早期工业时代缺乏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