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 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1)从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内阁的关系中,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
(3)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英国内战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古的君主)“以千万信之勤劳而已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主为客。凡君所毕业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主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因之君主,受到人民受戴:“比之如文,拟之如天”,而今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
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卢梭的基本主张,据材料一、二指出黄宗羲与卢梭思想上的主要相同之处。
(3)卢梭和黄宗羲都是进步思想家,但其思想对推动当时社会进步作用不同。概述主要不同点。
(4)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以欧洲的启蒙思想为指导探索救国道路,请举两例说明。

土地和农民问题是政治改革中的核心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改革的什么措施?这项措施的实施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食货志》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材料三(关于青苗法,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四(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辗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
(4)据材料四,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
(5)材料三、四说明了什么?你对司马光的观点有何看法?
材料五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又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有关法令
(6)根据材料五简要指出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后,俄国农民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六明治政府颁布的地契
(7)材料五、材料六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8)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和农民问题的原因的认识。

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雷顿
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不同视角。
(2)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史实说明上述三个观点。
(3)材料四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
(4)依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古鉴今是我们学历史的目的之一,历史对今天有何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启示一: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材料一:历史学家们估计,在全球诸文明中,上层统治阶级仅总人口的1%—2%。各国,无论在哪里,它们都侵占了整个国民收入的一半到三分之二。……显然,文明的到来对人类的平等来说是一种倒退。……但是,就人类的整个历史而言,重要的是人类的确取得了进步。……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呢?——在过去,文明既是诅咒又是福音
——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1)以雅典城邦文明为例,你认为“文明的到来对人类的平等来说是一种倒退”的说法正确吗?说明你的理由。试以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为例论证文明既是诅咒又是福音。
启示二: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
材料二:在从约500年到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可以理解,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什么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500年到1500年中中国发达的主要表现。据材料说明中国走向没落的原因。
启示三:曲折的逆境奋斗
材料三:“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2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国歌歌词
(3)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
(4)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描绘的理想是否得以实现?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