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除了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观点外,更多的人主张全面的看待这两方面的关系。对此,从矛盾的角度看
①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
②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③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
④互联网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分别是( )
A.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 | B.集体主义和改革创新 |
C.集体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D.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 |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理想的社会称为“大同”社会。追求“大同”,曾是一些思想家毕生奋斗的目标。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就带有明显的“大同”痕迹。从“大同”到“天下为公”属于传统文化继承中的继承。( )
A.传统习俗 | B.传统建筑 | C.传统文艺 | D.传统思想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晚唐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有人尝试把诗改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一一杏花村”。清明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民族传统节日
①属于封建迷信应取消
②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③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④蕴含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①④ |
北京师范大学重视塑造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品格。而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社会科学素养 | B.自然科学素养 |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
“……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歌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