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氏烹狗记(片断)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sh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①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jī)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②,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③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④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⑤。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⑥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⑦之用也,恶⑧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
[注:①狺狺(yin),狗叫声。②且,将近;武,古代以半步为武。③藉(jiè)令,假使。④旦,明早,⑤遁(dù),逃走。⑥微息,细微的喘气声。⑦仓卒(cù),勿忙;一旦,一时。⑧恶(wū),怎。]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然以其猛也。然:可是,表转折。 |
B.烛之,则狗也。烛:名词用作动词,拿蜡烛照。 |
C.不敢少转侧。少:通“稍”。 |
D.以是故,遂烹之也。 是:判断词“是”。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
(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
逢蒙学射于羿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孟子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四章
【注】“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您反而说我们有生路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1、下列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A、庾公之斯也。 B、夫尹公之他,端人也。
C、刘备天下枭雄。D、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
2、下列对“薄乎云尔,恶得无罪?”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接近云天了,怎么能说没有罪过呢? B、只是说不重罢了,谁不憎恨他的这种罪过呢?
C、只是说不重罢了,怎么能说没有罪过呢? D、接近云天了,谁不憎恨他的这种罪过呢?
3、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逢蒙学射于羿②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③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④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B、①和③不相同,②和④也不相同
C、①和③不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相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对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就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颡(sǎng):额头。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译文:
②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译文:
⑵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两人对这个问题各持怎样的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阳货①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③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④失时,可谓
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节选自《论语●阳货》)
【注释】①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曾一度把持季氏的大权和鲁国的政权。②豚(tún):小猪。
③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④亟:屡次,多次。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译文:
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译文:
⑵孔子历来主张“邦无道则不仕”,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视的“乱贼臣子”,称他是
“陪臣执国命”。孔子为何还答应他出仕?
答:
《论语》《孟子》阅读。( 29 分)
26.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①而餲②,鱼馁③而肉败④,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⑤,不食。不时⑥,不食。割不正⑦,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⑧。
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节选自《论语●乡党》)
【注释】①饐(yì):陈旧。食物放置时间长了,陈旧,霉烂变质。②餲(ài):变味了。
③馁(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④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⑤饪:烹调制作饭菜。
⑥时:应时,时鲜。⑦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⑧气:同“饩”,即粮食。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译文:
②沽酒市脯,不食。
译文:
⑵“美食家”孔子提出了“八不食”的饮食卫生标准,但其中“割不正”与饮食卫生无关,孔子
为什么也将它列入“八不食”?(3分)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镜,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④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传:古代典籍文献。②刍荛者:割草打柴的人。③雉兔者:猎取野鸡野兔的人。④阱:陷阱,次指陷民于死。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译文:
②臣始至于镜,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译文:
⑵孟子对比文王之囿和齐宣王之囿,旨在说明什么样的道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