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 “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
关于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监察制度是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制度,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
B.隋唐时期的门下省主义职能是监察和谏议 |
C.这种制度在防止腐败、低效,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D.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权力,防止决策失误 |
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其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这种“制度”是()
A.科举制度 | B.世卿世禄制度 | C.征辟制度 | D.军功爵制度 |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上述材料说明 ()
A.唐朝中央审议机构是中书省 |
B.唐朝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 |
C.唐朝中央执行机构是门下省 |
D.唐朝中央决策机构是尚书省 |
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的制度是指()
A.征辟制 | B.察举制 | C.军功爵制度 | D.科举制 |
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A.九品中正制 | B.军功爵制 | C.察举制 | D.科举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