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题 (本大题共16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卫鞅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中“魏主”是谁?“魏主”将都城迁到哪里?“魏主改革”的作用又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北方民族大融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 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2)除了材料二中的迁都外,你知道他改革的措施还有那些吗?4分)
(3)根据材料三说说他改革有什么作用?

材料分析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 《宋书》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3)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读诗感悟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在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是指什么人? (2分)
(2)秦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那些?(4分)
(3)汉武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有那些?(3分)

在中国近代史上,共产党和国民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历经合作、对抗,深刻影响首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首次合作]
(1)歌谣“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哪一次历史事件?
[兄弟阋墙]
(2)1936年为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什么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共派谁去西安谈判?最终结果如何?
[同仇敌忾]
(3)1937—1945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何时宣布无条件投降?
[内战烽火]
(4)示意图有助于表达历史事件之间的结构、关系或演变过程。观察理解下面示意图,写出该图有助于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下面是某校历史图片展上展出的图片,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以上图片,哪一幅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哪一幅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请简要写出图3所反映的会议的重要意义?
(3)综合以上图片,谈谈你的感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