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附加题(10分,算入总分)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指出:“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儒家思想从春秋末年产生之后,到明清时期一直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并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的主流思想,儒家文化也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试概述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三星堆文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年山东卷文综48)【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为1912年5月孙中山与香港《士茂西报》记者的一段谈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访员曰: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孙曰: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所答内容的认识。

(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
材料二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
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
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
——引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015年福建卷文综第41题B题)【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围绕着“人类应该在怎样的基础上缔造自己的社会?”。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正在六边形的国土上展开。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打着维护历史传统的旗号,积极鼓吹神赋权利、等级制度和行业组合;另一方则宣扬人类的创造性,主张天赋权利以及理性和正义。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三分之二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1791年宪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它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为公民,又提出财产资格限制,“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者享有选举权,为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是消极公民。《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选民人数猛增至900多万。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1)材料一中大辩论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焦点?
(2)材料二中法国是如何扩大民众选举权的?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因素。

(年新课标Ⅰ卷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