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的主要政权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近代化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民国”取代“帝国”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材料三 这份起临时宪法(指1949年的《共同纲领》)作用的重要历史性文献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由此而形成的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其它单一制国家那种中央集权的一般特征。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4)材料三“新中国”的政权性质是什么?请你评价作者“新中国……具有其它单一制国家那种中央集权的一般特征”的观点。
(5)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四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班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制作了学习卡片。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卡片一:
卡片二:
卡片三:
(1)请把卡片一中A、B 两处补充完整。(4分)
(2)根据卡片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崛起的新兴力量有哪些?(8分)
(3)根据卡片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的认识。(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先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日益加剧后,又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
——摘自沈志华《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
材料二 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需要守住的是一条从阿留申群岛开始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冲绳)延至菲律宾的防线。这样一来,从军事上说,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朝鲜半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变故使得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摘编自吴文兵《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对朝鲜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种转变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认为朝鲜半岛无足轻重的原因,评价美国对朝鲜政策转变对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9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辽对地处长城内外不同民族与地区,采取“一国两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双重体系。阿保机灭渤海,耶律德光据有幽云十六州,辽的统治版图扩大了。确立了南北两套官制。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制是以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设置的一种特殊制度,分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帐官和北面宫官等,其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北面朝宫通过世选制选拔官吏,皇帝四时游猎,行宫所在成为政治中心。南面官制则袭唐制以统治汉人和渤海人。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由汉人居守管理。中央统治机构中的两套官制,也贯穿在地方统治制度中。辽代的地方制度,实行的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是部族制,汉人包括渤海人则编人州县制,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摘编自尹德蓉《论辽代的“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
(1)根据材料,分析辽代采取“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的原因,指出两种体制的区别
(2)评价辽代南北双轨体制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