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此回答题。明确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的思想家是
A.李贽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
明清时期出现反对君主独裁的进步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B.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 |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内容,不包括
A.批判宋明理学 | B.批判重农抑商 | C.批判君主专制 | D.批判农工商皆本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A.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 B.顾炎武的《日知录》 |
C.李贽的《续焚书》 | D.王夫之的《船山遗书》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
A.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 B.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
C.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 D.压制其他思想发展 |
某篇文章写道:“中国历史上偶发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恐怕莫过于西安事变了。然而,我们重新检视史实发现,如此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西安事变,竟然只是两个男人(注:性格火爆的蒋介石与一向率性的张学良)情绪失控的产物,违背常理,也不禁令人哑然失笑!”。该观点是
A.正确,因为历史的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
B.正确,因为历史人物的社会历史作用最主要是取决于其个性发展的程度 |
C.错误,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
D.错误,因为这只是一家之言,不可采信 |
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1861年又成立了专门同外国打交道的机构“总理衙门”。从时代发展潮流看,这些外交机构的成立
A.适应了列强统治的需要 | B.说明中国平等步入国际社会 |
C.标志国家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 D.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
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 |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西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是:“维某年四月五日,苏维埃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该文中的“某年”可能是
A.民国二十年 | B.民国二十四年 | C.民国二十六年 | D.民国二十九年 |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 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