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据此回答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人才流动频繁,“朝秦暮楚”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其相关因素主要有( )
①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②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③诸侯为争雄称霸,重视人才
④礼崩乐坏,平等思想成为发展趋势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江堰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型生态型水利工程。 |
| B.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 C.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有利于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 D.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这一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 |
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墨子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它没有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 A.“兼爱”主张得民众的支持 |
| B.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
| C.“非攻”主张适应了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需要 |
| D.私人办学在不断发展 |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 A.制天命而用之 |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
| C.兼相爱、交相利 |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
下列哪项是孟子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
| A.“为政以德” | B.“节用而爱人” | C.关心爱护百姓 | D.“天下为主,君为客” |
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民主思想家,其思想的进步因素中对构建近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
| A.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
|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 D.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黄宗羲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下列与他有关的是( )
| A.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害”的结论 |
| B.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主思想 |
| C.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 |
| D.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指责儒家经典并非是“万世之至论” |
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 A.经世致用 |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C.工商皆本 | D.天下为主,君为客 |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 )
| A.维护封建礼教 | B.主张学以致用 |
| C.反对迷信崇拜 | D.抨击腐朽统治 |
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后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撰文声称:“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下列文章与陈独秀认为的“科学”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
|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处世观 | D.“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治学精神 |
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撰文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逆流 | B.国民的民主意识是共和立宪的根本保证 |
| C.反对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 D.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民大革命运动 |
早期维新思想认为:“欲张国势,……莫要于设议院。”“能通上下之情,则地有余地,民有余力,闾闾自饶,盖藏库无虞匮乏矣。”“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学习西方议会制度②将近代西方制度与中国传统制度结合
③提出了民主共和的要求④通过改革政治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对中国近代史上“西学东渐”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②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③阻断了中国的独立发展道路和社会进步 ④本质是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斗争与融合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B.李贽笔下的孔子 |
|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