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子的复制和分离发生在 ( )
A.间期和末期 | B.前期和后期 |
C.间期和中期 | D.间期和后期 |
1883年德国生物学家C.Engelman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他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的水绵体上,并在水绵的悬液中放入好氧细菌,观察细菌的聚集情况(如图),他得出光合作用的红光区和蓝光区最强。这个实验的思路是( )
A.细菌对不同的光反应不一,细菌聚集多的地方,细菌光合作用强
B.好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O2浓度高,水绵光合作用强,则在该种光照射下植物光合作用强
C.好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水绵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多,则在该种光照射下植物光合作用强
D.聚集的好氧细菌大量消耗光合作用产物O2,使水绵的光合作用速度加快,则该种光有
利于光合作用
如图表示某高等绿色植物体内的部分生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能够在叶肉细胞生物膜上进行的生理过程有Ⅰ和Ⅲ的某过程 |
B.阶段Ⅰ生成的[H]可作为还原剂用于⑤过程生成水 |
C.过程①④⑤可为叶肉细胞吸收Mg2+等提供动力 |
D.过程③④⑤进行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
如图所示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
B.曲线BC段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中出现无氧呼吸 |
C.乙醇含量过高是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 之一 |
D.T1T2时间段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
酵母菌被广泛用于发酵,为研究酒精发酵的产物,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图。1号、2号试管中均加入3 mL蒸馏水和少许0.1%BTB溶液至蓝绿色(若为较强酸性时,BTB溶液呈黄色)。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1号试管可以去除或将1号试管中BTB溶液换成澄清石灰水 |
B.该装置无法检验CO2的生成,仍需再补充其他装置 |
C.温度偏高,导致发酵管内O2少,酵母菌繁殖速率减慢,不利于 发酵 |
D.为使发酵管中尽量少的含有O2,应先将葡萄糖液煮沸,待冷却后加入鲜酵母,再加入少许石蜡油,使之浮于混合液表面 |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卢云峰做出一个纳米级小笼子,可把分解酒精的酶(化学本质不是RNA)装入其中,有了这身“防护服”,酶就不怕被消化液分解,可安心分解酒精分子。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该成果中用于分解酒精的酶可能是脂质
B.纳米级小笼子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
C.该酶进入人体后能分解人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
D.“防护服”的主要功能是阻碍消化道内蛋白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