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②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
③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
④作者对“原理”的开创者持赞赏态度
A.①②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②④ |
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据此判断该条
A.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
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
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的心态盲目自信 |
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
某回忆录记载:“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上述现象发生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C.解放战争时期 |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中共洛川会议提出:“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从材料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C.国民政府已正式对日宣战,全民族抗战开始 |
D.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