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A.改变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
B.追求社会平等保障工农利益 |
C.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趋于一致 |
D.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模式 |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拟定该条文的核心目的是 ()
A.确保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B.维护列强在该地区商贸利益 |
C.镇压该地区人民的反抗 | D.控制政治中枢实施间接统治 |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①国内阶级矛盾激化②天朝上国思想犹存
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④同教同心幻想联翩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不能()
A.影响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 B.损害明代法律的权威性 |
C.反映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 D.体现对人情伦理的重视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帝师”管理()
A.佛教与西藏军政事务 | B.全国政令发布中枢机关 |
C.少数民族与宗教事务 | D.地方一级最高行政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