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鸟是树的花朵
①.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少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与树枝之间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
②.终于,一些鸟落到了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到了满树的花朵!
③.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跳舞。冬天的风引来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④.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真的在数值与数值之间打开了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⑤.实际上,鸟儿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因为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的小鸟。我说,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树叶一起歌唱。夏天的鸣蝉有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有一只鸟鸣切开,树木本。
来就是鸟的家园呀。
⑥.一直翠鸟就住在池塘边的灌木上,它翠绿的羽毛比深绿或浅绿的树叶更加艳丽。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树叶里的翠鸟之花。两只黄鹂可以让一棵柳树更加婀娜,“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当年只听到了一声婉转的鸟鸣,就想起了江南。在江南的二月,那一棵树上没有黄鹂的歌声和舞蹈?
⑦.我喜欢夏天的白鹭,整个夏天都住在村头河边的树林里,当白鹭们从碧绿的水田里归来,它们都落在树枝上,远远望去,那就是一树最浪漫的花朵。
⑧.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细想起来,我记住的鸟可真不少。因为我认定她是树木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
⑨.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是否要向鸟学习呢?在观看一树小鸟时,是我多少有些惭愧。我的脸红得像春日的桃花。我知道,有时候一只鸟嘴也是红的。
文章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品读“冬天的风引来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句中“弹性”一词,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第五段中划线的句子,发挥你的想象,再仿写一个结构相似的句子
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树叶一起歌唱,与                    
揣摩第四段中划线的句子,体会此处的问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文章前七段写小鸟时用“它们”,而第八段改称“她”,你怎样理解这种人称的变化?
                                                         
古诗中有很多描写鸟的诗,请你默写两句: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短文评改
洗脸
曾记得,小时候的我最讨厌洗脸,尤其是冬天。通常的情景是:妈妈劝,爸爸吼,我在哭。每当这时,爷爷总是跑过来,心疼地替我抹泪珠,然后哄着我说:“乖孙子才不是不洗脸哩。让爷爷帮你洗,爷爷就用两个手指洗,不会疼的。”看着爷爷晃动的那两个手指,我就会乖乖走到脸盆前让爷爷帮我洗,然后一边笑一边说:“爷爷,真的不疼哩。”自此以后,爷爷就负责帮我洗脸。
爷爷喜欢抽烟,也习惯了用手指把烟卷夹在中间。可有一次,爷爷给我洗脸时,我忽然说:“爷爷,你的手指烟味好难闻,真呛人!”但从那以后,我似乎再也没有闻到爷爷手指上的烟味。后来才发现,爷爷在每次给我洗脸前都用香皂把手搓上好几遍,每搓一遍,就把手指放在鼻子下闻一闻,然后才冲着我抱歉地说:“没办法,这烟跟了爷爷一辈子,是戒不了了——每天多洗几遍就好了。”
那时候,爷爷似乎有个习惯,隔不到一星期,就要剪一次手指甲。由于左手不会给右手剪,只好求助奶奶帮忙,剪时总能听到他嚷嚷:“剪短点,太长了,再短些……”看到这儿,我就会在旁边咯咯地笑:“还剪呢,再剪就剪到肉了。爷爷可真爱美哟!”
渐渐的,我长大了。长大的我,再也不用爷爷给我洗脸了。然而,爷爷依然抽烟,依然常洗手,依然勤剪指甲。
有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爷爷弯着腰小心翼翼地给我洗脸。我仰着头说:“爷爷,你洗脸真的不疼哩!”
(1)先就本文的选材,再自选一个角度分别进行美点评析。
(2)白璧也有微瑕,文中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请提出修改意见。

(三)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
罗志敏
①近年来,学术圈内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术不端治理机制的思考。其中,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制度建设问题,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如何培养学术人的自律意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②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学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规律、探寻真理,学术的生命力主要在于自由思考、自主创新,这就决定了学术人的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着许多规章制度无法规范也不应规范的地方。如果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把学术人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完全规定好,学术就难以创新和发展。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要让学术人拥有足够的自主性以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学术规范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学术人要有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更强的自律意识,使自己的学术活动始终符合学术伦理。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③唤起学术人的羞耻意识。羞耻意识是个人将自我呈现在真善美面前,通过自我评价所形成的一种自律意识,是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安身立命的基本法则。在中国,从孟子的“耻之于人大矣”到龚自珍的“以教之耻为先”;在西方,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到马克思的“羞耻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中外文化都非常重视羞耻意识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学术人一旦有了羞耻意识,就会在其心灵深处形成最能激发学术良心的内在道德力量,从而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可以”、“应当”的范围之内。朱熹的“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形成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敬畏意识是个人对其心目中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崇敬与畏惧。它不同于一般的害怕、恐惧等心理活动,而是出于人的内在情感需要。敬畏意识能够警示和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康德敬畏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学术人的敬畏意识,应是基于对学术这一崇高事业产生景仰的基础上对亵渎学术的后果所产生的一种“畏惧”。它能警示和约束学术人的行为,促使其“自己为自己立法”。
⑤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成就意识是个人在羞耻意识、敬畏意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心理转向,是在自省过程中萌发出的一种主动、正向的道德力量。换言之,羞耻意识和敬畏意识都是一种“有所不为”的自律意识,而成就意识则是一种更积极的“有所为”的自律意识。对学术人来讲,成就意识就是一种学术人克服自身“恶”后的趋“善”意愿,表现为一种学术信念和学术意志,最终成为其在学术道路上不断上进、最终走向学术“至善”的内在动力。在中外学术发展史上,一些学者之所以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令世人仰慕的学术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成就意识,能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攀登学术巅峰。(选自《人民日报》)
.文因时而作,本文主要是针对的现象,提出了的观点。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可能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完全规定好。
B.羞耻意识作为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基本生存法则,可以限定学术人的行为,形成内在的道德力量。
C.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既指对从事学术活动这一崇高事业产生的“敬重”,又指对亵渎学术带来的后果所产生的“畏惧”。
D.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表明学术人应当树立一种不计条件优劣,不计手段可否,努力取得学术成果的信念和意志。

.从论述的角度,第③段引用孟子和龚自珍的话的作用是,引用朱熹的话的作用是
.文中第③④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联系自身实际,就某一点作简述。

(二)拉亮了灯等你
佚名
冬天的夜,来得早。
电话铃响了。一个稚嫩的童音:“是田老师家吗?”“是,我就是。”我急忙应道。打电话的是我们班最调皮的男孩。“明天一早,侯婕要转学回老家。大家商量明早6点在校门口为她送行。您能参加吗?”“当然!我一定准时到达!”我不假思索。“真的!谢谢老师,再见!”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电话那头甜美的喜悦。
整整一夜,我心潮起伏,难以释怀。几个月前,那是怎样一个班?纪律涣散、习惯恶劣、成绩落后。直到新学年开始,都无人愿接。而今天这一举动又怎么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早晨6点!天哪,那是黎明前最黑的时候!这座落在山脚下犹如荒岛的小学校,天一黑,老师们都要结伴而行……我的心乱极了,再想要阻止已没有可能。我细数着钟表的滴答,总算熬过了这一夜。
匆匆洗漱完,抓起背包便冲出家门。冰冷的黑土、呼啸的寒风吞并着深沉的夜色扑面而来。踩过煤渣垫起的小路,穿过仍在沉睡中的矮房,我一口气爬上了陡坡。
几声清脆的童声离我越来越近。“老师!您在等我们?”一个女孩惊喜地发现了我。几个同学如欢奔的羔羊朝我跑来。我张开双臂想要将他们全部拥在怀里,告诉他们我有多么的担心。
校园里一片漆黑,只有传达室透出一点亮光。我和孩子们急步跑向校门,叫醒了值班的师傅,我来不及过多地解释,只有点点头表示歉意。没有约定,我和孩子们一同在黑暗中开始寻找所有的照明开关。当一个个并不明亮的灯泡被拉亮时,我们都长长地舒了口气。我问他们:“是害怕吗?”一个男孩告诉我:“不是!早开灯,所有在坡下和山上的同学就看到了教室的亮光,他们就不会害怕了。”望着这些天真无邪的面孔,我眼中泪水涌动。“好了,孩子们,呆在教室,我去接其他同学。”
站在土坡上,冷风撩拨着我的头发,冷极了!我心里一遍遍在呼喊:“孩子们,快让我看到你们!”远处,山坡上传来一群孩子的说话声。我激动得快要跳起来了。“快看!教室灯亮了!”“快点儿,咱们迟到了!”几个孩子挥舞着双臂向学校飞奔而来,大大的书包在他们身后一颤一颤。黑暗中闪烁着点点微弱的白亮,那是孩子们精心赶制了一夜的贺卡。
“老师,已经到了55人,还有5个同学没来。”不知何时,我身后已站着一大群孩子。“那好,我们一起来等!”幽深的小土坡下疾跑来一个黑影,跳跃的两条麻花辫在夜里格外醒目。“是侯婕!”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欢呼。侯婕飞奔着扑进我怀里说:“老师,我妈妈病了,我必须回老家读书。”我紧紧地抱着她,什么也说不出。
天空吞没了最后一颗星星。晨曦里,校门口站齐了我的60个孩子。我们注视着彼此冻红的鼻尖和脸蛋儿,在喷吐出的每一口雾气中会意地笑了。那笑容比初升的太阳还要美丽。
忽然,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
是的。虽然在冬季,我却收获了。(有删改)
.从文题“拉亮了灯等你”中,你了解到有关文本的哪两项内容?
.依据地点的转换,本故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约定送行→

.文中画线句“整整一夜,我心潮起伏,难以释怀”,我“难以释怀”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引用泰戈尔“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这句话,揭示了什么内涵?
.本文在写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试就某一点作具体分析。
.本文结尾说“虽然在冬季,我却收获了”,“我”收获了什么?假如你是即将告别老师和同学的侯婕,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对同学又想说点什么?

(三)阅读《不完满才是人生》,完成19—23题。
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 A 的词:“ B 。”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 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想信。他们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 C ,就能□□□□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 D 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的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本文表明作者中心观点的句子是。全文从整体上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本文论证过程十分严密。请将文中照应“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四个标志性语句打上横线。
.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处,依次应是:(填序号)
①事与愿违②淋漓尽致③为所欲为④脍炙人口⑤如坐针毡 ⑥胆战心惊
.根据你平时的名句积累、名著阅读知识填空:
A(词人):B(名句):
C(名著):  D(人物):
.细读第五段,你是否同意作者关于考试的看法?具体谈谈你的理由。
答:

(二)阅读散文《我有一个狮子军》,回答15——18题
我有一个狮子军(贾平凹)
我体弱多病,打不过人,也挨不起打,所以从来不敢在外动粗。口又浑,与人有说辞,一急就前言不搭后语,常常是回到家了,才想起一句完全可以噎死他的话来。我恨死了我的窝囊。
  我很羡慕韩信年轻时的样子,佩剑行街,但我佩剑已不现实,满街的警察,容易被认作嫌疑犯。只有在屋里看电视里的拳击比赛。
  我的一个朋友在他青春蓬勃的时候,写过一首诗:“我提着枪,跑遍了这座城市,挨家挨户寻找我的新娘。”他这种勇气我没有。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别人的魔鬼,要么被女人征服,要么就光天化日地出去伤害,我的魔鬼是汉罐上的颜色,出土就气化了。
  一日在屋间画虎,希望虎气上身,陕北来了一位拜访我的老乡,他说,与其画虎不如弄个石狮子,他还说,陕北人都用石狮子守护。
  过了不久,他果然给我带来了一个石狮子。但他给我带的是一种炕狮,茶壶那般大,青石的,据说雕琢于宋代。这位老乡给我介绍了这种炕狮的功能,一个孩子要有一个炕狮,一个炕狮就是一个孩子的魂,四岁之前这炕狮是不离孩子的,一条红绳儿一头拴住炕狮,一头系在孩子身上,孩子在炕上翻滚,有炕狮拖着,掉不下炕去,长大了邪鬼不侵,刀枪不入,能踢能咬,敢作敢为。
  这个炕狮我没有放在床上,而是置于案头,日日用手摩挲。我不知道这个炕狮曾经守护过谁,现在它跟着我了,我叫它:来劲。来劲的身子一半是脑袋,脑袋的一半是眼睛,威风又调皮。
  古董市场上有一批小贩,常年走动于书画家的家里以古董换字画,这些人也到我家来,他们太精明,我不愿意和他们纠缠。他们还是来,我说:你要不走,我让来劲咬你!他们竟说:你喜欢石狮子呀?我们给你送些来!十天后果真抬来了一麻袋的石狮子。送来的石狮子当然还是炕狮,造型各异,我暗暗高兴,便给了他们许多字画,还让他们继续去陕北乡下收集。我以为收集炕狮是很艰难的事情,不料十天半月他们就抬来一麻袋,十天半月又抬来一麻袋,而且我这么一收,许多书画家也收集,不光陕北的炕狮被收集,关中的小石狮也被收集,石狮收集竟成了风,价钱也一涨再涨。
  我差不多有了一千个石狮子。已经不是群,可以称作军。它们在陕北、关中的乡下是散兵游勇,我收编它们,按大小形状组队,一部分在大门过道,一部分在后门阳台,每个小房门前列成方阵,剩余的整整齐齐护卫着我的书桌前后左右。世上的木头石头或者泥土铜铁,一旦成器,都有了灵魂。这些狮子在我家里,是不安分的,我能想象我不在家的时候,它们打斗嬉闹,会把墙上的那块钟撞掉,嫌钟在算计我。我要回来了,在门外咳嗽一下,屋里就全然安静了,我一进去,它们各就各位低眉垂手,顿时寂然。我说:“嗨!”四下立即应声如雷。我成了强人,我有了威风,我是秦始皇。
  统领狮军后,我竟然内心踏实,没了躁气。我似乎又恢复了我以前的生活,穿臃肿的衣服,低头走路。我依然体弱多病,讷言笨舌,别人倒说“大人小心”,我依然伏低伏小,别人倒说“圣贤庸行”。出了门碰着我邻居的孩子,他曾经抱怨他家的狗把屎拉在我家门口,我叫住他,他跑不及,站住了,他惊恐地盯着我,我拍了拍他的头,说:这小子,你该理理发了。他竟哭了。
、整体感知: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反复强调我“体弱多病”“胆小”“窝囊”,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结尾说自己“依然体弱多病”又有什么用意?
(2)第8段描写集中表现了狮子军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赏析。
这些狮子在我家里,是不安分的,我能想象我不在家的时候,它们打斗嬉闹,会把墙上的那块钟撞掉,嫌钟在算计我。我要回来了,在门外咳嗽一下,屋里就全然安静了,我一进去,它们各就各位低眉垂手,顿时寂然。我说:“嗨!”四下立即应声如雷。……

、语言品味:
(A)别人的魔鬼,要么被女人征服,要么就光天化日地出去伤害,我的魔鬼是汉罐上的颜色,出土就气化了。

(B)文章尾段中“圣贤庸行”“大人小心”是什么意思?请根据上下文理解。

、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体验吗?请举一例说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