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盛放A、B、C三种物质各30g经电火花引燃,充分反应后,各物质变化如下:
![]() |
A |
B |
C |
新物质D |
反应前物质质量(g) |
30 |
30 |
30 |
0 |
反应后物质质量(g) |
待测 |
33 |
0 |
22 |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C物质中所含有的的元素种类是A、B、C三种物质中所有元素种类之和
B.变化后待测的A质量为5g
C.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D.A物质有可能是单质
下列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鲜牛奶变质 | B.粮食酿成酒 | C.钢丝球刷碗 | D.煤炭的燃烧 |
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某些质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 |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锌粉 |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
向一定量氢氧化钠 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 |
![]() |
![]() |
![]() |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
B.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
C.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
D.t2℃时,将甲、乙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析出的固体一定大于乙 |
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中有单质 |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
C.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
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常用的防腐剂,有咸味,易溶于水,有毒。在320℃时分解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盐酸作用会放出红棕色气体。亚硝酸钠在食品中的添加量必须严格控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用盐酸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 |
B.亚硝酸钠可以加到食品中,但添加量要符合规定 |
C.亚硝酸钠受热分解放出的气体可能是NH3 |
D.亚硝酸钠由三种元素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