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上的牵牛花
⑴“我不要!你走开!我再也不想见到你!”蓝依大声地喊道。“依依,我不是你想的那样!”罗纹苦苦的哀求着蓝依。在这吵架声中,蓝依拿起行李就往外走。走到门口她回头说:“别以为你送了我一朵我最喜欢的花我就可以接纳你!”蓝依重手重脚地就往门外走,并且用最大的力气把门关上了。罗纹跪了下来,用手捂住嘴,流出了冰凉的泪水。
⑵罗纹是蓝依的后妈,罗纹对蓝依很好,但是蓝依都不看在眼里。蓝依的亲妈妈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后,蓝依的爸爸就和罗纹在一起结了婚。母亲去世的事情令蓝依非常难过,每天几乎都是以泪洗面,心里对罗纹有些怨恨。
⑶蓝依拿着行李走在大马路上,天空有些昏暗,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水落在蓝依的肩上,头发也湿了。蓝依真想把时间凝固在这一分一秒……此时此刻的她真的有想死的感觉。
⑷蓝依找了一个宾馆住了下来,她已经很疲倦了,躺在床上立刻昏昏欲睡。她不知道雨越下越大,更不知道此时此刻的罗纹正在找她。
⑸第二天,蓝依被一曲钢琴声吸引了过去,她走过去,很好奇是谁在弹钢琴,没想到是罗纹,蓝依心想:她怎么会弹钢琴?她不是什么都不会的吗?罗纹站起身准备向门口走出去,一不小心撞到了蓝依“依依?你怎么在这里?你昨天去哪里了?着急死我了!”此时的罗纹有一大堆问题想问蓝依,可是蓝依只是低头不语,什么话也不说。罗纹猜透了蓝依的心思,蓝依肯定想问自己怎么会弹钢琴。罗纹摸摸蓝依的头说道:“这个曲子是我刚刚学的,随便乱弹的!”蓝依还是低头不语。
⑹罗纹试图把蓝依拉走,可是蓝依像是被用502强力胶粘在那里了一样,根本拉不动。罗纹对蓝依说:“依依,我再给你一点时间吧!你明天来找我好吗?给我你准确的答案,到底是回家还是不回家。”
⑺等罗纹走后,蓝依走到钢琴前面轻轻地弹了弹,然后掉下了几颗眼泪,她回想起了以前的事情:“妈妈!这个是什么呀?”蓝依问妈妈,蓝依的妈妈微笑着对她说:“这个叫做钢琴,以后依依弹钢琴给妈妈听好吗?”蓝依调皮地点了点头。
⑻蓝依走到钢琴边,趴在钢琴上大哭起来:“妈妈,你还没有听我弹钢琴呢!”罗纹在门外偷听到了蓝依的哭喊,心里颤抖了一下,她再回头望了望准备走出门的蓝依。罗纹含着泪跑走了。
⑼第二天,蓝依再次走进钢琴室,她看见钢琴上还多了一样东西——牵牛花。蓝依知道这是罗纹送给她的。罗纹突然走了进来,对蓝依温柔地说:“依依,跟我学钢琴吧!”蓝依扭过头,轻轻地点了点头。虽然蓝依很讨厌罗纹,可是为了学钢琴她再讨厌的人也愿意跟着学。
⑽罗纹教着教着,心口突然痛了起来。可是为了不让蓝依分心,罗纹强忍着上课。
⑾蓝依弹的钢琴越来越好听了,当她再次走到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接到了一个电话:“依依,我是爸爸,你罗纹阿姨现在在医院里躺着呢!……”罗纹生病蓝依从未那么激动过,这是第一次。蓝依快速地赶到了医院,“罗纹怎么样了?” “依依,罗纹可能得了心脏病,刚才突发了,倒在了马路边……”蓝依的爸爸还没说完就被蓝依打断了 “别说了,带我去见她!”
⑿“罗纹阿姨,睁开眼睛吃点水果吧!”蓝依温柔地对罗纹说,蓝依第一次对罗纹那么温柔,也是第一次那么关心罗纹。罗纹的眼睛微微睁开了说:“依依,能叫我一声妈妈吗?”蓝依哭着喊道:“妈妈!”她们两个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⒀罗纹病好后,蓝依和罗纹一起开了一个钢琴班,好多小朋友到那里去学。她们在这个宽敞的钢琴室里摆上了许多的牵牛花。也在每一台钢琴上摆了一朵牵牛花……。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⑶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⑼段中蓝依为什么“为了学钢琴她再讨厌的人也愿意跟着学”?
读了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谁来点燃这一代人的青春?
陈家兴
他的诗,在今天一些人读来或许不够“有感”,也难以澎湃“90后”“00后”的心潮。然而,他曾经的的确确陪伴无数年轻人青涩而迷茫的青春旅程。
4月26日凌晨,诗人汪国真离世。走过那段青葱岁月的“70后”们,仿佛沉寂很久的记忆被唤醒,不禁怀念起这个曾经让自己心动的名字,想起那些曾经激荡过自己的诗句,有某种青春的气息在心间萌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在今天的青春视野里,有移动互联网汇聚的信息海洋,也有无数开启心扉的精神食粮可供选择。人们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一个诗人和他的诗句,能那样地影响一代青年。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A)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诗句,如一弯清浅的小溪,流过干涸的青春原野。
当年,有多少人捧着《辽宁青年》等读物,抄录记诵汪国真等人的诗句,寻找青春的慰藉?(B)那些如邻家大哥絮语一般的诗句,让一代人在也许并不精致的励志故事中完成精神的成长。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没有谁能始终活跃在心灵的舞台上,但只要他曾经给一代人的心灵留下印迹,他就值得人们铭记。青春因为点燃,所以铭记;因为造访,所以怀念。微信朋友圈里,不少“70后”们转发汪国真的消息和诗句,感怀伤别。如果说,这一代人在实现精神成人后,逐渐在生命的旅程中淡忘了汪诗,那么,今天的感念则是对那一段阔别的青春的集体性重温。
诗是文化大家族的小精灵,是穿透心扉的无形力量。在青春的重温中,我们的心灵曾有幸被诗熏陶过。那个年代,不仅有汪国真的诗,还有海子、舒婷、席慕蓉的诗,让青春在一种纯粹的精神旅程中实现自由的放飞。今天,诗歌难以在时代的大潮中激起那样的精神浪花,我们也并不苛求每一个时代都要有诗的激荡才能铭刻青春的印记。但是,今天的青年人,他们的年华又将在怎样的精神陶冶中走向成熟呢?
固然,现时吸引眼球、刺激神经的物事纷繁,很多青年人要么浮躁而迷失,要么流俗而追星,要想让青年人获得当年那种神往般的专注,殊非易事。但在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人也应该沉思,要怎样担当起鼓荡这一代人青春的使命?
回首往昔,汪国真们用或许浅近的笔触慰藉了一代青年人的心灵,那么今天的文化人又该以什么样的精神养分致这一代人的青春?这是汪国真的离世留给我们的深层思考。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27日 05 版)下面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诗人应点燃这一代人的青春。 |
B.今天的文化人,应该担当起鼓荡这一代人青春的使命。 |
C.谁来点燃这一代人的青春? |
D.诗人只要曾经给一代人的心灵留下印迹,他就值得人们铭记。 |
结合文中画线句子,说说汪国真的诗有哪些风格特点?
结合文章语境,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诗是文化大家族的小精灵,是穿透心扉的无形力量。标题“谁来点燃这一代人的青春?”寄托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4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囚绿记
陆蠡
⑴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⑵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⑶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⑷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⑸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⑹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⑺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⑻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⑼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⑽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⑾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⑿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⒀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⒁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注释】①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阅读全文,理清本文的行文线索,补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行文线索:择绿————囚绿—— 放绿——,其中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文中描写的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的外形有什么不同? 常春藤被囚绿后,表现出怎样的品质?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赏析。
(1)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结合前文内容,理解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2)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妙处)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分析作者为什么囚绿后又放绿?
读了本文后,你获得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我和你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它们的摇篮歌,比我和你外婆唱的
还好听哩。听着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②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还有的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它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爬在地上研究它们。当我爬起来,我已经有了我最原始的昆虫学。原来摔跤,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那意思是说,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③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你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和骨折。
④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被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后来,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⑤你听见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疑似世界大战即将发生的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和垃圾等待打扫,别无它物,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该怎样庆祝我觉得值得庆祝一下的时刻呢?我的秘密方法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它们那被阳光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哔哔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的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⑥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当他头也不回地走远,他的田亩和更广袤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荒芜永恒——这时,我才突然明白:我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
⑦屋梁上那对燕子,是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音乐老师和常识课老师。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它们一遍遍教我识数:1234567;它们一遍遍教我识谱:1234567;它们一遍遍告诉我,一星期是七天:1234567。
(选自《汉中日报》2013年5月14日,有删改)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文章以“远去的乡村“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参考示例,概括作者笔下远去的乡村生活画面,说说你理想中的生活画面。至少写出两
组。
【示例】听蛙鸣带着微笑入眠——听轻风絮语,鸟儿欢歌,忘却所有的烦恼。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莫言的清醒
陈鲁民
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之前,在对莫言获奖传言飞扬的时候,莫言一直低调回应。获奖以后,他接受采访时说:“说不激动那是在装蒜,心里还是高兴的,但也就是高兴”。“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
②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曾说过,希望“10分钟就忘掉获奖这件事”。因为他深知,“得奖之后就会有各种好评和赞誉,要是没有定力,就容易头脑发昏,就容易犯错误,所以我就想快点忘记这件事,让自己轻装上阵。”“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 ” 这不是他故作姿态的矫情,而恰恰是一种理智与清醒。
③说到这里,我想到居里夫人,她获得过包括两度诺贝尔奖的许多荣誉,但她都看得很淡,是不是“10分钟就忘掉”不敢说,但有一个故事说明她对待荣誉的态度。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玩一枚奖章,忙问:“夫人,你应该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
④的确,获奖是令人高兴的事,你有理由“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日看遍长安花”,但切勿沉溺其中,乐不思蜀。过分陶醉,会侵蚀你的斗志,涣散你的精神,模糊你的视线,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的人生高度可能就此无法超越。
⑤牛顿的功绩曾经无与伦比,但遗憾的是,晚年,他也被荣誉迷住了双眼,沉醉于鲜花掌声美酒佳肴中,终止了科学探索的历程。60岁后,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宴会,接受各种称号,佩戴各种勋章,担任各种职务,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到制币局长,还忙于与科学界的其他头面人物争权夺利。结果,在他人生的最后24年里,他几乎毫无建树。
⑥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不少获奖的科学家、演员,获得过金牌的运动员,因为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忙于应酬,结果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或被淘汰出局,或被边缘化,黯然失色,很快就淡出人们视野,成了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
⑦泰戈尔说:“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荣誉与奖励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得到它,也为得到它而欣慰,但绝不能当成沉重包袱背起来,背上它会迟滞我们攀登的脚步。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作者为什么从莫言两度获奖的感言写起?
文章③⑤两段分别列举居里夫人和牛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完成后面的题。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文章以“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为题,有什么作用?
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14.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