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巧克力:宠物狗的致命毒药?
①在美国,流行一种说法:体型小巧的宠物狗不能吃巧克力,否则就有丧命的危险,哪怕只吃了一丁点。我的朋友养着一条“吉娃娃”,有一次我亲眼见到这条小狗在吃过巧克力后,在房间内疯跑。难道甜美的巧克力真是狗儿的致命毒药?
②犬类陪伴着人类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人与狗有着同样的食物偏好。然而对于甜食,虽说人类可以轻松消化,狗儿却不能,人类最爱吃的巧克力对它们还有毒害作用,有时甚至会夺走它们的生命。狗儿食用的巧克力越多、越正宗,它受到的伤害也越大。可能由于抵抗力的原因,大型犬吃一点巧克力不会发生什么大问题,而小型犬的主人就应该特别注意了,不能让你的爱犬食用一丁点儿巧克力。
③巧克力由可可豆加工而成,含有多种甲基黄嘌呤的衍生物,咖啡因和可可碱就属于这类物质。这些物质会与细胞表面的某些受体结合,从而阻止动物体内的天然物质与受体结合。服用小剂量的甲基黄嘌呤类物质,狗儿会呕吐、腹泻,而人类却会有一种欣快感。巧克力含有大量的可可碱和少量的咖啡因,如果狗食用过多的巧克力,就会发生肌肉痉挛,甚至休克。服用可可碱和咖啡因后,狗的心跳速率会骤升至平常的两倍以上,某些狗还会四处狂奔,就像喝了一大杯浓咖啡。
④狗也能消化少量的巧克力,具体能消化多少,则要看它的体型和食用的巧克力种类。无糖烘焙巧克力含有的甲基黄嘌呤的量,是奶油巧克力的6倍以上。据专家透露,对一些小型犬而言,4盎司(约120克)的奶油巧克力就可能是致命剂量。
⑤海克特是一位有着16年从业经验的兽医,他说:“虽然不少狗生病,但是真正死于巧克力的,这16年来我只见过1条。巧克力对狗的毒害作用,可能是一种慢性过程。”
⑥如果只是吃了少量的巧克力,小狗尚能抵抗,不用劳烦兽医们。倘若吃得又急又多,那就只有逼它吃下活性炭,把巧克力中的甲基黄嘌呤类物质清除掉,避免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尽管巧克力不能在刹那之间夺走小狗们的生命,主人们还是少给自己的爱犬喂食巧克力。
根据说明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
食用大量巧克力        与细胞表面的某些受体结合,通过消化系统进入     危及生命。
第③段两处划线句都用了        说明方法,任选一句说说它的作用
阅读第④段后说说,对于小型犬来说,食用等量的无糖烘焙巧克力和奶油巧克力,哪一种危害更大?为什么?
请说出第⑤段首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结合选文以及链接材料,说说你对饲养家犬有哪些思考。
链接材料:
⑴据报道:由于相关管理法规滞后,城市注射过狂犬疫苗的狗很少。而每天被狗咬伤的人却很多,城市环境也受到污染。养狗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应根据我市目前养犬的实际情况,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管理经验,尽快制定城市犬类管理规定,使犬类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⑵抗震救灾中见到这样的情景:要是废墟旁有赶不动的家养狗,说明那下面一定埋着主人。不理睬它,它会不停地叫;掘地救人时,它直盯盯地瞅;等到主人身体露出,狗会冲上去刨地,直到刨得脚掌流血。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母亲
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有几个女人先后自杀了,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王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有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有删节)
文章开头描写了“我最初的记忆”,说说作者具体描写这一内容有哪些作用。
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这一细节。结合下文思考,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了母亲怎样的一种生活信念?
依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在交中的语意。:
(1)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3)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本文以“母亲”为题,却不仅仅写了自己的母亲,结合文本最后一段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请分条表述。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人脑计算机
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建造一种“人脑计算机”,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
人脑计算机将完全模拟人类思雏。专家们希望其能够模拟整个人类大脑,并结合迄今揭示关于大脑神秘运行方式的所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复制到计算机中,表达出单个细胞和分子等级的信息。这项研究将利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所有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每年大约有6万份科学论文。
这一研究项目是由瑞士的亨利·马克莱姆教授负责,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来自欧洲,其中包括英国剑桥市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学院。科学家们希望在12年内能完成人脑计算机的制造。马克莱姆说:“大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包含着数十亿个连通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科学家很难真实理解它的工作方式。但是模拟大脑工作却比较容易,从而可使科学家能够操控和测试大脑的任何特征。”
在过去15年里,马克莱姆带领的研究小组煞费苦心地研究和操控大脑皮质柱的计算机模拟,这是哺乳动物大脑组织最小的积木结构之一。他们还使用计算机来模拟老鼠的大脑部分,桓是人类大脑与此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大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细胞类似于台式计算机,每秒进行着数十亿次“运算”。
发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驱动人脑计算机则是研究冬员当前重大挑战之一。与马克莱姆教授一起工作的理查德·沃克说:“人类大脑消耗了少量能量,却能够持续运行9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当前我们无法维持迄今已建造最大的计算机系统的长期运行,因此如果我们发现人类大脑是如何运行的,这将带来巨大的进步发展。”
人脑计算机将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建造,它能够环绕在一个半圆“座舱”呈现数千张3D图像,从而使科学家能够真实地“飞越”不同大脑区域,并观测大脑区域之间是如何进行沟通的。
忧郁症、精神病和阿茨海默症等老年疾病所导致的大脑紊乱,影响着数以万计的人们的正常生活。如果人脑计算机研制成功,它将对于理解致命性神经学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症)具有革命性帮助,甚至能够揭晓人类大脑是如何思考和作出决定的。马克莱姆教授说:“如果这项技术得以成功,它将帮助大脑损伤的患者。这是人类的三大挑战之一,我们需要理解地球、太空和我们的大脑。我们需要理解促进人类进化发展的神秘源泉。”
人脑计算机系统建成后,它将用于测试新型药物,可显著缩短人类临床应用许可的时间,并为应用于更多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铺平道路。
下列关手“人脑计算机”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脑计算机因模拟整个人脑不同区域的功能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
B.人脑计算机将模拟人类思维,复制已知的人脑神秘的运行方式。
C.人脑计算机将把人脑单个细胞和分子等级的信息复制到计算机中。
D.人脑计算机将以复杂的相互连通的神经细胞来传递信息。

下列表述不属于文章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A.人脑计算机研制的构想。
B.人脑计算机研制的现状。
C.人脑计算机形体的特点。
D.人脑计算机作用的展望。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脑计算机的研制可以利用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全球范围内神经科学领域的科研论文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B.人脑计算机项目由瑞士的科学家负责,科学家们将用12年的时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制造出人脑计算机。
C.马克莱姆带领的研究小组进行了哺乳动物大脑组织的计算机模拟,但这一模拟与研制人脑计算机还有很远的距离。
D.具有强大计算功能的人脑计算机将能准确测试一些新型药物的疗效并能显著缩短临床应用许可的时间。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
李昌禹
一毕业就面临的“就业难”“高房价”“裸婚”等现实难题,确实让当代青年背负了太重的负担。
②于是,有人重弹“出身论”的老调:“出生决定出路”“拼搏不如拼爹”;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甚至有人抛出“长相论”:“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这竟然引得无数网友跟风,大呼“中枪”,呼喊着“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③青春,本该是热血拼搏、永不服输的,所谓“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年轻是冲锋陷阵的资本。然而,一些言论却劝诱年轻人早早缴械投降,或者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岂不是咄咄怪事!
④如果依靠拼爹,陈嘉庚自可守着父亲的米店过着舒适惬意的生活,陈景润大可在战乱年代托父亲关系谋一份在邮局的稳定差事……
⑤如果依赖拼爹,身为保安的甘相伟恐怕只能躺在床上做做北大梦,棉纺厂工人张艺谋也许只能在下班后落寞地艳羡别人拍的电影……
⑥但因为这些人有梦想,不甘心,敢拼搏,所以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⑦总有年轻人抱怨自己没有资本、没有关系、没有机遇,却不愿反思自己是否把时间都浪费在看肥皂剧、刷没有营养的微博、在淘宝“血拼”或者通宵打游戏上。没有一个富爸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此为借口,丢了拼搏的勇气和斗志。
⑧“无限风光在险峰”,人生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顶住风吹雨打,忍住腰酸背痛,不断攀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受苦的时候,往往也是能力、功力提升最快的时候。“练武不练功,到老一身空”,像扎马步这样的基本功,练起来最苦,也最能锻炼人。这种苦,中老年人吃不消,只有年轻人能做到,所以,“苦”中,蕴含着对年轻人来说最独特的价值和机遇。
⑨话说回来,其实说到“拼爹”,只要不违法乱纪,也是人之常情。不光中国,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拼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子女花父母的钱,父母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子女发展,在哪个国家都合乎情理。但俗话说“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易于懈怠,如果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一旦失去了荫庇,“其亡也忽焉”。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道理就在此。“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奋斗,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⑩“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莫等青春散场,才后悔来不及、回不去、得不到。
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章④⑤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分析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⑥一⑨段的哪一段最合适?并简述理
由。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说:“如果总认为别人抓住机会,是因为他有什么社会关系,是因为世
道太黑暗,那么我这辈子肯定不可能坐在这里。”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你是我一生的陪伴
刘墉
小时候,父亲常带她去爬山,站在山头远眺台北的家。
有一年深秋,看着满山飞舞的白芒花,父亲指着山说:"爸爸就在这儿买块寿地吧!"
"什么叫寿地?""寿地就是死了之后,做坟墓的地方。"父亲拍拍她的头。她不高兴,一甩头,走到山边。父亲过去,蹲下身,搂着她,笑笑:"好看着你呀!"
十多年后,她出国念书回来,又跟着父亲爬上山头。
原本空旷的山,已经盖满了坟,父亲带她从坟间一条小路走上去,停在一个红色花岗石的坟前。碑上空空的,一个字也没有。四周的小柏树,像是新种的。
"瞧!坟做好了。"父亲笑着,"爸爸自己设计的,免得突然死了,你不但伤心,还得忙着买地、做坟,被人敲竹杠。"
她又一甩头,走开了。山上的风大,吹得眼睛酸。父亲掏手帕给她:"你看看嘛!这门开在右边,主子孙的财运,爸爸将来保佑你发财。"
她又出了国,陪着丈夫修博士。父亲在她预产期的前一个月赶到,送她进医院,坐在产房门口守着。进家门,闻到一股香味,不会做饭的父亲,居然下厨炖了鸡汤。父亲的手艺愈来愈好了,常抱着食谱看。有时候下班回家,打开中文报,看见几个大洞,八成都是食谱文章被剪掉。
有一天,她丈夫生了气,狠狠把报摔在地上。厨房里刀铲的声音,一下子变轻了。父亲晚餐没吃几口,倒是看小孙子吃得多,又笑了起来。小孙子上幼儿园之后,父亲就寂寞了。
下班进门,常见一屋子的黑,只有那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亮着,前面一个黑糊糊的影子在打瞌睡。
心脏不好,父亲的行动愈来愈慢了:慢慢地走,慢慢地说,慢慢地吃。只是每次她送孩子出去学琴,父亲都要跟着,坐在钢琴旁的椅子上笑着,盯着孙子弹琴,再垂下头,发出鼾声。
有一天,经过附近的教堂。A 父亲的眼睛突然一亮:"哎!那不是坟地吗?埋这儿多好!""您忘啦?台北的寿墓都造好了。""台北?太远了!"
拗不过老人,她去教堂打听,说必须是"教友",才能买地。
星期天早上,父亲不见了,近中午才回来。
"我比手画脚,听不懂英文,可是拜上帝,他们也不能拦着吧!"父亲得意地说。她只好陪着去。看没牙的父亲,装作唱圣歌的样子,又好笑,又好气。
一年之后,她办了登记,父亲拿着那张纸,一拐一拐地到坟堆里数:"有了,就睡这儿!"又用手杖敲敲旁边的墓碑:"Hello!以后多照顾了!"
丈夫拿到学位,进了美商公司,调到北京,她不得不跟去。
"到北京,好!先买块寿地,死了,说中文总比跟洋人比手画脚好。"父亲居然比她还兴奋。
"什么叫寿地?"小孙子问。"就是人死了埋的地方。"女婿说,"爸爸已经有两块寿地了,
还不知足,要第三块。"当场,两口子就吵了一架。
"爸爸为自己买,你说什么话?他还不是为了陪我们?""陪你,不是陪我!"丈夫背过身,
"将来死了,切成三块,台北、旧金山、北京,各埋一块!"
父亲没说话,耳朵本来不好,装作没听见,走开了。
搬家公司来装货柜的那天夜里,父亲病发,进了急诊室,一手拉着她,一手拉着孙子。
从母亲离家,就不曾哭过的父亲,居然落下了老泪:"我舍不得!舍不得!"B 父亲的眼睛
突然一亮,"死了之后,烧成灰,哪里也别埋,撒到海里!听话!"说完,父亲就去了。抱着骨灰,她哭了一天一夜,也想了许多。想到台北郊外的山头,也想到教堂后面的坟地。如果照父亲说的,撒到海里,她还能到哪里去找父亲?
"老头子糊涂了,临死说的话不算数。就近,埋在教堂后面算了。"丈夫说,"人死了,知道什么?"她又哭了,觉得好孤独。
她还是租了条船,出海,把骨灰一把一把抓起,放在水中,看它们一点一点从指间流失,如同她流失的岁月与青春。
在北京待了两年,她到香港;隔三年,又转去新加坡。在新加坡,她离了婚,带着孩子回到台北。
无论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或台北,每次她心情不好,都开车到海边,一个人走到海滩,赤着脚,让浪花一波波淹过她的足踝。
(有删改)

1.

文章题目"你是我一生的陪伴"有什么含义?

2.

为什么父亲买了多块墓地、临终又叮嘱女儿"哪里也别埋,撒到海里"?

3.

品读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4.

文中A.B两处都出现了"父亲的眼睛突然一亮"这句话,请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所表现出的父亲的不同心理。

5.

文章结尾有甲乙两种写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甲】"爸爸,谢谢你!我可以感觉到你的抚摸,你的拥抱,谢谢你!我会坚强地活下去。"她对着大海轻轻地说。她四海漂泊几十年,总有父亲的陪伴;不论生与死,父亲总是在她身边。
【乙】走过那么多路,脚上留下许多伤疤,再也找不到少女时的娇嫩。但是四海漂泊几十年,不论年轻或年老,也无论生与死,她觉得慈爱的父亲,总在自己的身边。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我说,你听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她若无其事地接着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称赞:“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好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到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她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儿反应,保持原姿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谱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
→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③
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她若无其事地接着说:“你们大家看着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为什么是“若无其事”的?)
(2)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两个“好!”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
结合自身的经历,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次交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