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究光反射的规律,小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小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将如何操作?
(2)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F方向射出,这表明: 。
(3)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o、30o、45o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图所示。经检查,三次试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电源电压恒为3V.
(1)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不变(选填“R1”或/“R2”).
(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当R1的阻值是2Ω,电流表示数是1.0 A.改变R1的阻值再次实验时,电流表示数是0.5 A,这时电压表的示数是V.多次测量后,作出的I-R1图线是图乙中的。
(3)该同学为研究可变电阻功率的变化规律, 他把R1换成阻值为5Ω的定值电阻,R2换成阻值范围是0~10Ω的电阻箱.实验中R2从1Ω逐渐增大到10Ω的过程,实验数据如表.根据表中数据推断,此过程中电阻R1消耗的功率(选填“一直增大”、“一直减小”、“先变大后变小”).电阻R2消耗的功率是(选填“一直增大”、“一直减小”、“先变大后变小”).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R2/Ω |
1 |
2 |
4 |
6 |
8 |
10 |
I /A |
0.50 |
0.43 |
0.33 |
0.27 |
0.23 |
0.20 |
P2/W |
0.25 |
0.37 |
0.44 |
0.44 |
0.42 |
0.40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隐形飞机
隐形飞机之所以能“隐身”,主要是通过降低飞机的电、光、声这些可探测特征,使雷达等防空探测器不能够早期发现来实现的。
为了减弱飞机电、光、声这些可探测特征,这种飞机在外形设计上采用了非常规布局,消除小于或等于90°的外形夹角,减小飞机的横截面,同时改变外形减少雷达回波。发动机进气口置于机身背部或机翼上面,采用矩形设计并朝上翻。在材料使用上,大量采用宽波段吸波性轻质耐热复合材料,并在表面涂覆放射性同位素涂层,吸收雷达波和红外辐射,而造成雷达测量上的误差,从而达到“隐身”的效果。
此外,发动机还常采用了楔形二元喷管。外壳、机匣采用蜂窝状结构,使红外辐射降低90%,噪声也大为减小,真正做到不见其身、不闻其声。
(1)在晴好天气无遮挡情况下人眼的观察范围是2km,若此时空中一架距人1500m的隐身战机,仅凭人眼(能/不能)发现。
(2)下列飞机中,从外形来说隐身效果最差的是。
A B C D
(3)发动机进气口置于机身背部或机翼上面,主要是为了减少雷达对(红外线/紫外线)的探测。
(4)隐形战机的噪声是在减弱的。
(5)隐形飞机的机身材料选择时,下列考虑不正确的是
A.熔点高 | B.密度小 | C.反射能力强 | D.热辐射弱 |
请你完成测量某金属块的质量和密度时的若干操作:
(1)测量金属块质量前,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处,此时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填“左”或“右”)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放在右盘中砝码的数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g;放入金属块前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0mL,放入金属块后量筒内水面位置如图丙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为cm3;密度为kg/m3;
(3)金属块若有磨损,则它的密度(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细线的体积不可忽略,则测出的密度(填“偏大”或“偏小”)。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甲乙丙
(1)小明同学将凸透镜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甲所示,这一操作是为了。
(2)接下来,小明将器材组装成图乙,其中明显还需要调整的一个器材是。调整后恰好能从光屏上观察到倒立、(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实像,该成像特点可作为的原理(选填“照相机”或“电影放映机”).
(3)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光屏上出现如图丙所示的情况,为得到完整的像,他可将凸透镜向调节;
(4)小明拿来一只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由此可见,这只眼镜是(填“凸”或“凹”)透镜,戴这种眼镜人的眼睛的缺陷是(选填“近视”或“远视”).
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该温度计是利用的原理制成的,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选填“内焰”、“外焰”或“焰心”).
(2)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选填“A” 或“B”)套装置。
(3)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的相同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像C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填“相同”或“不同”),图(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4)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