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南京静海寺         图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图三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mot).ernity)和“传统”(trA.D.ition)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3分)
(2)材料二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4)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西藏和平解放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政权,天皇家族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地兼并土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主要内容有: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所授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设神祀、太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实行征兵制,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化改新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最后完成了以开元盛世的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根据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在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主要不同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日本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新历史教科书》只字不提,仅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没有丝毫罪恶感。 关于南京大屠杀,《新历史教科书》轻描淡写地称之为“南京事件”,并称“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公开挑战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公正性。
——新华网 资料手册2005年第3期
材料二

版别
要点
两岸
历史教科书一致认为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超过三十万人。尤其是大陆两版,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地点、过程,都有很多细节的报道。
北京人教版
还提到,日本军队在南京大屠杀时,“竟然冲进红十字会和其他国际友人设立的‘安全区’,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
日本书籍版
听说有二十万人被俘和杀害。
日本扶桑版
只说:“民众的死伤人数很多”


——杨景尧《两岸与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有关中日战争之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中日两国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争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结果玉米和甘薯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 1644年明亡后,康熙又热衷西学,传教士们在皇帝处多受宠,轮流进宫讲学。天主教在华发展更为隆胜,中国入教者达数十万。同时,传教士们也把对东方的认识带回了欧洲,欧洲人用惊奇的眼睛打量着神秘的中国,欧洲甚至兴起了“中国热”。然而,受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罗马教廷却不能容忍天主教的本土化,因为中国人不肯放弃原有的祭孔祭祖习俗。
——摘编自《明末清初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材料三(康熙五十九年,康熙上谕)“尔教王所求二事,朕俱俯赐允准。但尔教王条约与中国道理大相悖戾。尔天主教在中国行不得,务必禁止。教既不行,在中国传教之西洋人亦属无用。除会技艺之人偶用,再年老有病不能回去之人,仍准存留,其余在中国传教之人,尔俱带回西洋去。且尔教王条约只可禁止尔西洋人,中国人非尔教王所可禁止。其准留之西洋人,着依尔教王条约自行修道,不许传教。”
——《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农作物和西方宗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指出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对西方传教士态度的变化及原因。依据上述材料内容,拟定一个探究性学习的主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享有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诸如自由买卖,依法开办和经营工厂以及重工业、商业和手工业作坊、加入行会、同业公会、有权起诉、出庭作证、参加选举、受教育和服兵役等等。农民结婚和处理自己的家庭事务不必取得地主的同意。”
“每个农民可以遵照自由农村居民有关法规,获得不动产和动产为私产,可以转卖、抵押和把它们作一般处理...如果现有份地超过最高数额时,地主有权割去超过部分。据统计,在非黑土地带,割地占改革前农民使用土地的9.9%,而黑土地带21省则26.2%。”
——《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材料二雅各宾派1793年颁布法令,逃亡贵族的土地一律没收,分配或低价卖给农民。贵族地主在最近200年内从农村公社中夺占的一切土地,应当归还农民,不分性别、年龄,按人口进行分配。这样,数十万农民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还无条件废除了一切封建义务。
——《雅各宾派专政时恐怖政策的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大事件分别是什么?并概述材料一所述内容的主要方面。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对比概述关于农民政策的异同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该书的主题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目录
第一章经济改革战略探讨--------------------------孟晓苏
第二章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厉以宁
第三章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厉以宁
第四章国有资产的管理-----------------------------厉以宁
第五章企业集团发展途-----------------------------李源朝
第六章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厉以宁
第七章 -------------------------------------------李克强
第八章 --------------------------------------------厉以宁
结束语:---------------------------------------------厉以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续写一条建议目录,并说明理由。(所提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