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有文化”
张振涛
当代中国人依然朦朦胧胧地把传统观念中的“识文断字”“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作为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这是古代培养精英的教育方式,确切地讲,是钦定的科举标准,而非判断其他行业人才的标准,但却被毫无怀疑地放之四海,套用到所有职业上。判断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常以能否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来判断,不管是鲁班、庖丁,不管是韩娥、阿炳,只要不“识文断字”,就统统属于“没文化”之列。一刀切下去,传统社会中的大部分技艺传承者,即从事以口头传承的行业,农夫商贾、绣工木匠、操弦乐师、戏曲艺人,总之,除了“士”之外“农工商”的所有“下九流”,就都被隶定在“没文化”之列了。
把大范围缩小到音乐界,文字上的“识文断字”与音乐上的“通晓音律”,确认方式如出一辙,音乐界也有另一翻版,是否“认谱”无疑是“识文断字”书面认定的延伸。不识字、不识谱的人,可以背诵大段大段戏文,集“唱念做打”功夫于一身,连续几个晚上演连台大戏,弹着三弦说数十本“平安书”,端着唢呐吹每套不少于一小时的“八大套”,人们还是不认。
在手工操作中展示出骄人灵性和技艺,一口气唱数千行、上万行叙事诗《玛纳斯》、《格萨尔王》的游吟艺人,用手中剪刀裁出与毕加索图案一般无二剪纸的村妇,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几乎让世界把“瓷器”与“中国”看作一回事的工匠,通过肢体表现不可重复的整套仪式,集“巫、舞”于一体的傩戏、萨满、释比,全不算数!
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面对历史上出现的这类标准,人们常常思索,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似乎不易回答,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和传统价值体系的重新认定,让人跳出了科举式认定模式,看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文化人”终于开始注重“活态”传承,知道了一个民间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文本”,如同印度格言所说:“一个诗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同样重要!尤其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既然尊重人的价值,为什么只相信书本而不相信人呢?下列对传统观念中“有文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
A.在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饱读诗书”是“有文化”的判断标准。 |
B.按照传统观念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技艺传承者,都不在“有文化”之列。 |
C.传统观念认为,出口成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就是“有文化”。 |
D.按照传统观念的确认方式,在音乐界,“认谱”就是“通晓音律”,就是“有文化”。 |
下列对“有文化”的“认定模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以“识文断字”来认定一个人“有文化”,这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定下来的。 |
B.技艺传承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认定模式。 |
C.“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告诉我们,活态的传承,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
D.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既要相信书本知识,又要尊重人的价值。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在文字上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在音乐上就能“通晓音律”。 |
B.行文走笔、吟诗作赋是高贵的,弹琴舞蹈、唱歌表演是低贱的。 |
C.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活态传承更为重要。 |
D.一个民间艺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如果说“格物致知”着重于思想上对客观准则的认识体会,那么“诚意”就更进了一层,深入到了人们的意志和情感中来。道德意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知、情、意三者是融为一体的,如果仅有思想上的认识而没有意志和情感来推动,这种道德意识就会软弱无力,不能转化为行动。诚意就是不自己欺骗自己,以保持意志的纯洁专一。有了这种纯洁专一的意志,就能产生强烈真挚的情感,完全发自内心,丝毫不出于勉强。
如何达到“至诚”,通过什么途径达到“至诚”呢?《中庸》认为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尊德性”,即明白自己的本性。一条是“道问学”,即从事学习、接受教育。《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自诚明”就是由天生的“诚”出发,达到对一切事物的了解,这就叫“性”;“自明诚”则是通过学习,把“诚”体现出来,这就叫“教”。前者即“尊德性”,后者为“道问学”。 “尊德性”是达到“至诚”的一条途径,要达到“至诚”的最根本的修身方法应该是“慎独”,也就是内心反省。一个人时也要慎独,求学问道,进行自我修养,做到使自己意念真诚。“道问学”是达到“至诚”的另一条途径。“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自述的“道问学”宗旨。“道问学”分为五个步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是对《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具体发挥。学就是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 “学”与“问”大体指获取知识的手段,“思”与“辩”则是内心的思维活动,“行”则是把知识用之于实际行动来进行具体实践。《中庸》认为如果能够按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五个步骤去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若加倍努力,那么“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任何人都能达到目的,这种认识环节的系统化和秩序化的排列,仍有其现实意义。
“诚意”是儒家一贯重视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自觉性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如果没有诚,也就谈不上道德。《中庸》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着重于道德实践中的一般性的价值标准,把诚看作是贯通天人关系的桥梁。曰:“诚者,天之道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就是天道,它本身不是什么另外更高的东西产生的,而是“自成”的,它不但“自成”而且还产生万物、派生万物。在“诚者天之道也”之后,接着又说“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就是把“诚”体现出来,通过“诚”达到“天人一体”。人如果淋漓尽致地把“诚”体现出来,达到了“至诚”的境界,那么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了。《大学》则从道德实践的角度,揭示诚的心理意义。曰:“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一:谓诚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这就是说,诚泛指人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和人的情性联系在一起,“诚于忠,发形于外”,是不能掩饰的,用一些假相来掩饰自己,也可以从他的外部表现观察出真相来。
(选自张庆生《从政之道 在于明德》)下列对“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格物致知”,着重于思想上对客观准则的认识体会,“诚意”更进一层,着重于意志和情感的推动。 |
B.“诚意”就是不自己欺骗自己,以保持意志的纯洁专一,这种意志是产生强烈真挚的情感的条件。 |
C.“诚”在《中庸》被看作是道德实践中的唯一的价值标准、贯通天人关系的桥梁,是天道,它不但“自成”而且还产生万物、派生万物。 |
D.“诚”泛指人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和人的情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大学》从道德实践的角度,对诚的心理意义的揭示。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庸》认为达到“至诚”的两条途经是明白自己的本性和从事学习、接受教育,即“尊德性”和“道问学”。 |
B.“自诚明谓之性”,“自诚明”就是由天生的“诚”出发,达到对一切事物的了解,这就叫“性”即“尊德性” |
C.《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对“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等五个步聚的具体发挥。 |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是认识环节的系统化和秩序化的排列,在现实中仍有意义。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学问道,进行自我修养,做到使自己意念真诚,是慎独的体现,而慎独应该是达到“至诚”的最根本的修身方法。 |
B.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自觉性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如果没有诚,也就谈不上道德,因为“诚意”是儒家一贯重视的。 |
C.“诚之者,人之道也。”,是说人如果淋漓尽致地把“诚”体现出来,达到了“至诚”的境界,那么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了。 |
D.“诚于忠,发形于外”,诚是不能掩饰的,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外部表现观察出他是否用一些假相来掩饰自己。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二胡悠悠
余显斌
雪,很大,夜很静。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他跑出来,随着他的,只有一把二胡。
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了,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
从此,他漂流异乡。
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草堆后,静穆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他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
一般的,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
大家都说,这瞎子,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他没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
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
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
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的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说完,女孩一阵风,跑了。
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
他一笑,道,不收瞎子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干啥啊?
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女孩说。
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二胡音,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
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
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着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要的馒头,喂他吃下。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精神气,坐起来。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音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
那人静静听着,罢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
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
那人,也睡下。
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瞎子。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
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
你是瞎子;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人世,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
师父!那人跪下,不再哑着嗓子,流着泪喊。
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音谱。又悄悄一把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中途盗取吗?哎,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领会了我当年的话。
说完,二胡音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
音乐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
二胡落下,他也倒下。
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
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他说,带着一丝笑,咽了气。
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音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②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小说对女孩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分析小说安排这一人物形象的用意。
瞎子师傅无疑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瞎子师傅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最后才点明两位瞎子是师徒关系,其实前文已有多处暗示。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灵感一词本意为一种神的灵气的吸入,意谓神把灵气送入了诗人的灵魂。英国文论家阿诺·理德说:“每当某人讲出来的东西好像显得不是从他自己本身那里来的,而是从一个他自身以外的某种力量或作用那里来的时候,我们就常常会说这个人被灵感了。”
灵感的概念来自西方,然而,西方有的文艺理论家却认为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艺术更重视灵感。贡布里希就说过:“没有一种艺术传统要比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更加竭尽全力于灵感的追求。”确实,中国古代文艺虽没有直接的灵感概念,但颇多与灵感相似的论述。比如说“兴会”,在古典诗学中一般就是指兴到时心与物会,诗思涌动,诗情勃发,汩汩而不可遏止的灵感状态。如唐释皎然《诗式·取景》中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清代画家张庚则从自身体会说到:“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者是也。谓之为足,则实未足,谓之未足,则又无可增加,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盖天机之勃露也。”我国心理学界对灵感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主要是从思维这一人脑的功能角度展开的。灵感意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突然闪现的、富于创造性的、令人茅塞顿开的心理现象。而理解这一心理现象又必须把灵感放到整个思维系统中来考察。也就是说,灵感这一高级思维活动的发生不是单一的心理活动(潜意识的或显意识的)结果,而是与大脑中的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是大脑高度的综合性和协同性的结果。钱学森曾指出:“灵感是综合的,人脑的综合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灵感激发的心理机制正是植根于人脑的整体性综合功能之中。也就是,灵感是人脑自动化协同作用在某一临界点上的总爆发和巨大活力的释放。现代医学成果确认,大脑左右半球分别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功能,且二者是互为补充的。近年来又在脑神经网络中发现了海马、尾状体的一些神经元,存在着“对比”机能,综合整理感觉信息的功能。当人脑两半球活动达到高潮,只要出现某种偶然的契机。便会使它们整体组合起来,从而协同奏出宏大的思维交响乐——审美灵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升华,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某个聚光点。
灵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但却不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既非纯逻辑思维过程,亦非纯形象思维过程。所谓灵感实则是人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审美直觉的聚合结晶;是人在蓦然间洞见了宇宙的奥蕴、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时所闪射出的思维火花;它是一种思维骤然升华时的高层次的创造活动。
(选自陈大柔《美的张力》,有删结)下列对“灵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灵感是人在蓦然间洞见了宇宙的奥蕴、事物的本质、人生的真谛时所闪射出的思维火花;它是一种思维骤然升华时的高层次的创造活动。
B.所谓灵感,它既非纯逻辑思维过程,亦非纯形象思维过程,实则是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聚合结晶。
C.审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升华,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某个聚光点,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D.灵感是人脑自动化协同作用在某一临界点上的总爆发和巨大活力的释放。是一种可以由人主观控制的心理现象。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灵感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而理解这一心理现象必须把灵感放到整个思维系统中来考察。 |
B.“兴会”,在古典诗学中一般就是指兴到时心与物会,诗思涌动,诗情勃发,汩汩而不可遏止的灵感状态。 |
C.灵感激发的心理机制正是植根于人脑的整体性综合功能之中。钱学森曾指出:“灵感是综合的,人脑的综合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
D.灵感一词本意为一种神的灵气的吸入,英国文论家阿诺·理德说:“没有一种艺术传统要比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更加竭尽全力于灵感的追求。”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医学成果确认,大脑左右半球分别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功能,二者互为补充,存在着“对比”机能。 |
B.灵感常表现出闪现性、创造性、顿悟性心理特征,它不是单一的心理活动结果,只出现在诗、画等艺术创作领域。 |
C.中国古代重视创作中灵感的捕捉,虽没有直接的灵感概念,但与灵感相似的论述还是很多的。 |
D.中国现当代对灵感进行的有价值探讨,主要是科学界从思维这一大脑功能角度展开的。 |
一次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显著,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迅速增大的相对湿度,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对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风速与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摘自《雾霾天气的影响及对策》,有删改)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有什么关系?
“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如何才能减少雾霾天气,请结合现实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中国书法,从一诞生就负载着知识记录、信息传播、思想交流、情感表达、学术研究、诗文写作等方面的巨大功能。这些功能,对华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意义,我们都不能低估,当然还有“文化传承”的价值。那林林总总的法帖,是中国有关政治、经济、宗教、学术、艺术的“文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散佚丢失,同时仍有大量保存。“文本”之文化传承价值,不可估量。另外,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世所公认。古人重视汉字书写的实用,同时也重视汉字书写的“审美”。古往今来.人们对书法的美以更多的赞誉,就是因为汉字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
如今,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之而来的,在国家管理、法律制定、外交事务、经济运行、社会交往、知识与学术积累等实用性方面,汉字的毛笔书写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从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到硬笔书写的出现,再到电脑的发明与普及,使毛笔书写汉字的实用功能被逐渐弱化。但汉字的毛笔书写今天仍然存在并在一些方面得到发展,原因就在于书法还有审美功能。在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审美需求在增长,中国书法理所当然地被作为审美对象被欣赏,由此书法也进入了“艺术创作”领域。汉字书写的审美价值的彰显和提升是古老的中国书法进入现当代社会之后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书法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下,由传统社会的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变成了以审美为主、实用为辅。这一历史性转换,以及对中国书法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价值、地位的重要变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中国书法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实用性弱化之后,仍然为大众关注。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显性”存在,作为现代中国文化整体中的一种“文化景观”和一种文化现象,它的“文化身份”是什么呢?它以什么样的“身份”与当代社会的人群发生联系呢?我们从具体的考察分析入手再到宏观的综合研究便会发现,中国书法是以不同的“身份”“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大致说来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成为书法家“创作”的对象;二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成为大众积极参与的对象;三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文化现象,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中国书法已经作为“艺术”、“学术”和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进入当代中国社会。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的“身份”、性质、功能与价值,和中国书法在传统社会大不相同。这个变化是由历史进程所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这种深刻的、巨大的历史性变化,认识中国书法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层面上切入中国社会的具体表现。我们既需要认识在中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人对中国书法的普遍认同,同时又要看到在这种“普遍认同”中实际存在着对中国书法“身份”认识上的差异,以及由认识的差异而产生的对书法不同“身份”的接受与介入方式。还应当看到,无论是把中国书法当作“艺术”、“学术”还是“文化活动”,三者既有差异,又不可截然分开。“书法家”同样介入书法爱好者的群众文化“活动”,书法爱好者中也有书法水平很高的“书家”或即将成为书家的创作主体,只是从事的工作和投入精力大小不同罢了。书家和书法爱好者中也有在“研究”中国书法方面卓有成就者:研究书法的学者中也不乏书法家,有的也是书法爱好者或书法活动的参与者。在热爱中国书法的不同人群的助推之下,中国书法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风貌展示于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中国书法有哪些功能和价值?请简要概括。
文中第三段“中国书法在中国当代社会……仍然为大众关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
请简要概括文章四个段落的论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