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森儿”。在“森儿、森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森儿、森儿”的叫。特别是妈妈叫得犹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森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 )[甲]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把瓜刀,一边叮咛:“森儿,小心点!”
“咦?你原来叫森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地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前,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 )[乙]了。①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来我的名字在她的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拗口。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②不知怎的,妈妈竞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齐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伤感。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紧跑着,挥动着手,脱口喊了出来……
“写信回来,森儿!”
我稍微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给文中甲、乙两个空白处选择正确的词语。
甲:精致 精巧 精心
乙:耐烦 情愿 满足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人家喊自己的小名,作者会有一种不舒服甚至不被尊重的感觉?
作者曾两次抗议妈妈喊他小名,这两次抗议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妈妈的表情如何?(摘引原文回答)
第一次抗议的语气 ,妈妈的表情 。
第二次抗议的语气 ,妈妈的表情 。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说说分别体现了妈妈怎样的心理?
第①句
第②句为什么妈妈在送别“我”的时候又脱口而出“我”的小名?
文章结尾“心理似乎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一句中,“撞”字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5分)
①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②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③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④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罢了。
⑤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⑥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⑦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⑧总之,种种自身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有删改)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荔枝壳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
阅读下面的文字,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说说材料中的方法可以使荔枝保鲜的原因。
【材料】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荔枝送给她吃。为了博得贵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荔枝保鲜。据蔡襄的《荔枝谱》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棵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筒,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蜡密封。这样一来,荔枝能保藏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
阅读《爆米花》,完成后面小题。(共11分)
爆米花
赵丽霞
①那年,被父母硬生生塞到了一辆破旧不堪的板车里,一路颠簸。一条百年小巷里便有了我的家。
②小巷的尽头有一片不大的空地,原本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垃圾集散地。一般我宁愿在家,也不情愿迈出家门半步。有一天冷不丁发现,这里变得异常干净利落了。一个像唱大花脸的爆米花男人犹如天外来客,迅速成为我们小巷里最受欢迎的人。
③一个椭圆状密封的黑锅,架在一台铁皮制成的低矮小炉子上。“唱花脸”男人掀开厚重的盖子,“哗啦”灌上满满一杯黄澄澄的玉米,喜欢吃甜的,就放少量的糖精粒。然后烧上炭火,一手拉动风箱,一手不紧不慢地有节奏地摇动着摇手,不停地转动,眼神一秒也不放松地死盯着镶在锅架上的那块圆表。十几分钟的工夫,火候已到。他把黑锅掀起来移开火苗处,把入口伸向顺放在地上的一条用铁丝编制的圆桶。每到此时,我们都会闪得远远的,生怕黑锅会像一颗雷把我们炸得粉碎。双手紧紧地捂住双耳,背着身,不敢看。直到“砰”的一声巨响,一股诱人的香气扑鼻袭来,随即一窝蜂地转着圈捡着迸到外面的爆米花。一炉接一炉地如此反复着,直到“唱花脸”的收拾好行头骑上自行车,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④我家属于城镇户口,没有地种。当时粮站也不供应玉米,想吃爆米花就成了最头痛问题。平时,我是不爱串门的,也很少找小朋友去玩。自爆米花被自己视作世上第一美味,我便开始和带爆米花的小伙伴结成了盟友,经常一块玩,能蹭他们一点吃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⑤可渐渐我就舍不下这张小脸了。有一次实在想吃了,就趁父母不在家,偷偷从里屋的瓦罐里舀出几瓢白面粉,用小盆端着,晃晃悠悠进东家出西家换玉米,当时自己也并不知道白面比玉米贵,还生怕人家吃了亏,可怜兮兮地巴望着。换完玉米,从母亲经常放钱的床席下数出一角五分钱,揣到怀里,像抱了只窜上跳下的兔子。爆完后,一路连蹦带跳捧着“赃物”逃回家,插上大门,东藏西掖,最后找了个墙根,还觉得不安全,又在上面蒙上几层旧报纸,才得意地把爆米花大把大把地塞进嘴里,直到小嘴都不能再鼓。
⑥秘密没两天就被精明的母亲发现了,我一下就犯了傻,就等撅屁股挨揍了,可母亲依然没事人似的该干啥干啥,这让我心里更没了底。
⑦后来,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发现地上的衣服又多了一捆,闲下来时,母亲便用小剪刀绞缠在上面细细的、多如牛毛的线头。母亲告诉我说,绞十条可以换两分钱呢。等收拾完家务,打发我睡下后,母亲便一声不吭地扛起衣服,一手拎着个小板凳走了,几乎天天如此。母亲手指上的白胶布也是越缠越多,浸透着血迹。我好奇地想知道个究竟,有次便装睡尾随母亲出了门,当追至大街一个十字路口时,母亲停了下来,放下衣服,躲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摊开衣服忙碌起来。路灯斜照着母亲那张发黄消瘦的脸,几丝白发随着秋凉轻轻拂起,比灯光还刺眼。顿觉母亲老了许多,我心事重重地返回家,再也不能踏实入眠了。
⑧没多久,“唱花脸”的又来了,母亲便扯着嗓门,底气十足地喊我快去爆玉米。可我却再也兴奋不起来,一小缸玉米捧在手里沉似千斤。
⑨如今,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不经意间发现用现代器具操作制成的爆米花,奶油巧克力、水果芝麻等等多达几十种口味。可怎么吃都吃不出过去的那个味道——香香的,甜甜的,还带着些酸楚。
⑩那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原文有删改)阅读第③—⑧段的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每空限15字以内)
情节一:
情节二:我蹭小伙伴的爆米花吃
情节三:
情节四:母亲挣钱让我去爆米花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写得生动感人,请作简要分析。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那是一种幸福的味道”的理解。(不超过150字)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了。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A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像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文中画线句子A是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家里“气氛并不如想像的恶劣”,而“我”想像中会有怎样的气氛?
“我”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请从文中举出例子加以说明。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1分)
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 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与括号内的词语换用?为什么?
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度)过了一个严冬。“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这篇短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1). 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