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过程中,“独联体”成立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 )
A.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 | B.苏共被排挤出政权 |
C.各共和国分离势力增强 | D.戈尔巴乔夫努力分裂联邦 |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
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唐代有一位诗人,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炼,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炽热之情。你认为该诗人应是( )
A.李白 | B.杜甫 | C.白居易 | D.孟浩然 |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 B.活字印刷术 | C.指南针 | D.火药与火器 |
有史学家指出:“在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趋势的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不可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选择一个世界。”该史学家实际是强调了()
A.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居优势 |
B.全球化进程只有利于发达国家 |
C.发达国家仍控制着发展中国家 |
D.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