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闻现场
魏柏林
吴贵平因抢救落水小学生被村长知道了,村长报给了镇里,镇里请来了本市电视台的摄像记者,打算把这件事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来抓。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有现场感,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当时救人的场面。也就是说,让当初落水的那个小学生再落一次水,让吴贵平再去抢救一次。
一切准备就绪,可是,报道的主角却不肯出镜。那个小学生上次已经尝够了呛水的苦头,这次说什么也不下水了。他的家长也不同意,理由很简单:水火无情,虽然有些保护措施,万一失手怎么办啊!村镇两级领导一合计,为了保险起见,决定请一个会水的孩子来替代。替身小学生找好了,可是吴贵平却又扭扭捏捏不愿合作。村长给他做了老半天工作,从精神文明建设到集体和个人荣誉等等,大大小小的道理讲了个遍,最后吴贵平竟憋出一句:“要我下水可以,但必须给我套个救生圈。”
村长说:“那怎么行,你当初救小孩的时候可没套,现在也不能套,人家要拍的就是那个真实劲儿,你懂不懂?”
“可是,可是……”吴贵平可是了老半天,还是没说出个所以然。
一直在现场督阵的镇长似乎看出点什么,拍了拍吴贵平的肩膀说:“吴贵平同志,我知道你的意思,请放心,我们决不会亏待你这位救人英雄,你的事迹,我们不但要向全市人民做电视宣传,同时也打算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镇里已经决定给你颁发千元现金大奖!再说,你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这是事实,今天这样安排,只是为了再现新闻现场,以便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希望你能积极配合,不要再有什么顾虑了!”吴贵平低头沉思了半天,总算点了点头:“好吧,那我就试试看,不过,万一我没弄好,你们可要帮忙啊!”
“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好不好,准备下水吧!”村长见吴贵平答应了,兴奋得直挥手,高声喊道:“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随着村长一声令下,记者扛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了河边那处深潭。替身小学生尖叫着跳进水里,小手直拍水面,装出溺水挣扎的样子。吴贵平试探着向小学生走去,可河水刚刚齐脖子,他便脚底发飘,站立不稳,扑腾扑腾连呛了几口苦水,幸亏一直跟在他身边的老婆眼急手快,连忙递了根竹棍给他,总算把他扯上岸来。
看到这般光景,镇长脸上挂不住了,朝村长大发雷霆:“什么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明明是一个旱鸭子,救什么救?!告诉你,以后再报这样的假新闻我要撤你的职!”村长一脸沮丧地说:“镇长您真是冤死我了,吴贵平抢救落水儿童是我亲眼所见,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啊!”
“你别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刚才大家都看见了,他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能救别人?!”
“嗨!天知道这小子是怎以搞的,真是狗肉上不了正席!”村长向镇长交不了差,只
好把一腔怨气撒向吴贵平,“你小子给我解释清楚,当初你是怎么把人给救起来的?”
“村长,不瞒你说,我真的不会玩水,只是,只是那一刻我以为那落水的是我儿子,才拼了命去救。”吴贵平挠了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那一千元的奖金我不要了,英雄我也不当了!”
村长望了望镇长:“这条新闻还拍不拍?”
镇长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说:“拍!不过,我建议把那个落水儿童换成吴贵平的儿子来拍。”
村长面露难色地说:“那也不成,吴贵平的儿子早在一年前就淹死了,并且,好象也是在这个鬼地方!”
现场一片沉默……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最大特点是“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小说出现的几次波折。
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现场一片沉默……”,请你根据作品分析一下,镇长、记者以及吴贵平的内心各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小说中的中吴贵平因以为落水者是自己溺水而死的儿子而去救人,他还能否被称为“英雄”?请联系文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寂静钱钟书
周灿人
①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墓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群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②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③有人低声答语:“今日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④10年前,钱钟书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⑤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⑥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抑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了四千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⑦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个人的名字。即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干校去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趣盎然。第一批 “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⑧“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升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钱钟书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 “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⑨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心不在焉”。”
10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到第三遍时忽然间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1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 “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更无法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记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和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12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
13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没有了钱钟书,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8.下列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周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19.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20.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没有了钱钟书,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6分,每题2分)
女航天员要面对哪些挑战
2014年9月13日,中国航天员中心副总工程师黄伟芬在第27届太空探索年会上表示:“考虑到未来任务对航天员的需求,加上目前航天员队伍里已有两名女性,所以暂时不会在第三批中选拔女航天员。”那么,女航天员要面对哪些挑战呢?
女性的体力不如男性。女性的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其中女性上半身的体力为男性的50%,下半身的体力则为男性体力的70%。这种体力上的差异无论是在地面上还是在太空中都是一样的。
也许有人认为,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男女在体力上的差异已没有意义了。其实不然,航天员在太空中也有许多体力劳动,特别是在太空中行走时,需要上半身大量的体力劳动。因为航天员在太空中其实并不只是在行走,而是要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这些工作都需要用上肢和手来完成。有些工作如果让女航天员来完成,可能就有一定的困难。女航天员在每月生理周期期间不宜进行太空行走。因为在这种时候,女航天员的全身血容量减少,进行太空行走容易患减压病。
一般而言,女性的血压比男性低,外周血管阻力也比男性低,但心率却比男性高。在对航天员太空飞行后的立位耐力实验中发现,出现晕厥前期症状的航天员中女性比男性多,这些女航天员的心率明显增加,血压明显降低。所谓立位耐力实验就是在飞行以后,让航天员从躺卧位立即站起来,如果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就是立位耐力下降。女性的立位耐力一般都不如男性,航天飞行以后女航天员的立位耐力下降得更为明显。
但另一方面,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罗威廉教授研究发现,在30岁至40岁期间,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大,载人航天飞行可能进一步增加这种风险。相反,女性由于受体内高水平雌激素的保护,不易患冠心病。大量数据表明,在航天飞行中男航天员比女航天员更容易发生室性心律不齐,而且长期飞行比短期飞行更容易患这种疾病。第一次发生室性心律不齐的是“阿波罗15号”航天员欧文,他和航天员斯科特在月球上行走时都感到手指尖剧烈疼痛和肿胀。欧文在回到指挥舱后不久还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返回地面21个月以后,欧文又发生心肌梗塞。
从生理构造、心理素质来讲,女性的耐久力比男性强,心理素质稳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男女搭配在空间站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
欧洲航天局生命科学部主任施密特表示,空间站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全部由女航天员来完成的长期航天任务,其效果更为理想,因为女航天员在一起工作,积极主动,互相配合,没有竞争,因此更有利于完成任务。罗威廉教授更是建议未来人类的第一次载人火星旅行,最好全部由女航天员来完成。
另外,男性体内铁的含量比女性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男性体内铁的含量可能会升高到中毒水平。还有,女性体重比男性轻,需要的热量较少,产生的废物也比较少,因此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
人类探索太空和开发太空的进程是无止境的,如果没有女航天员,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1.下列关于“女航天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女航天员之间能积极主动互相配合,她们在空间站工作,工作效率高,错误率低。 |
B.女航天员的立位耐力一般都不如男性,她们在每月生理周期期间不宜进行太空行走。 |
C.女航天员与男航天员相比,不易患室性心律不齐,是因为她们受体内高水平雌激素的保护。 |
D.女性的耐久力比男性强,心理素质稳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 |
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女航天员要面对的挑战的一项是 ()
A.女性体力不如男性,特别是上半身的体力不如男性,心率也比男性高。 |
B.女性在30岁至40岁以外的年龄段进行航天飞行,更容易患冠心病。 |
C.女性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比男性更困难。 |
D.女性的立位耐力不如男性,易出现晕厥前期症状。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性的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即使是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也不能认为男女体力上的差别已经无意义了。 |
B.男性体内铁的含量比女性高,因此,在航天飞行中,一些男航天员可能会出现中毒现象,而女航天员出现中毒现象的几率较小。 |
C.人类探索太空和开发太空的进程是无止境的,这一过程离不开女航天员,她们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
D.女航天员因体重较轻,需要热量较少,产生的废物比较少,所以更适合从事航天工作。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家乡的白桦林杨旭东
①记得小时候,我的家乡山清水秀、沟深林密、雾霭沉沉,到处都是沟壑重重、清泉汪汪、溪水潺潺;繁草连着灌木,灌木挨着小树,小树依着大树;藤缠着树、树挂着藤,除了人们开辟的常行道之外,别的地方人都无法行走。一出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密林深深,尤其是整片的白桦林,高低一致,大小一般,齐刷刷的,白色的树干上面顶着一个红色的枝杆、绿色的叶子的头,中间的主干没有分支,既整齐又美观。
②桦木,是我们山里人生活中离不开的木头,不管是烧饭取暖,还是修房打家具,都离不开它。它树干直,中间没有枝桠,去掉头部的枝叶,大的可做檩条,小的可用椽子;如果要当柴禾,一斧子下去,便哗的一声,很顺地分为两半。砍倒一棵,它又能从根部长出一丛;尤其是它的皮又白又柔不易断,而且易燃,一根火柴就能点着,更好的是剥了还能又长出一层皮,所以它是很好的引火材料,人们用针线把它的皮缝成各种大大小小的口袋或小桶,既结实有耐用,也可以说是既天然又环保。我非常喜欢奶奶做的桦树皮口袋,我常常拿着它去拾野菜、摘草莓……
③桦树,不仅仅是树,也是山里人生活少不了的资。因为它对人的恩泽太多,所以人们对它从不珍惜。他们以为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任意砍伐,浪费严重——要了头就丢了主杆,要了主杆就丢了头,有的人砍树时连腰都懒得弯一下,常常留下一米多高的树茬。
④一九八九年的时候,贵清山公路刚刚建成,没想到它给桦树林带了毁灭性的灾难。人们为了卖钱天天砍伐,汽车满载着桦木昼夜不停地往外拉,短短一年,我们的桦木林没有了,到处都是一片像麦茬一样的桦树茬,一望无际。南部山区再也看不到桦树林了!看到的只是桦树茬里流出的比水浓的液汁,它挂在白生生的树皮上,长长的……那是血液、那是伤心彻肺的泪水。她就这样绝迹了,我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沉寂于悲伤中。这十几年我耿怀于心,常常在梦里看到那一片片、齐刷刷、高低一致、大小一般的桦树林,我兴奋地在里面穿行着,拥抱着每一棵树,仿佛闻到了她清馨的气息,她绽开的一片片叶子就像一张张笑脸迎着我笑,那么亲切、那么可爱!
⑤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人类在生生世世中也经历着毁灭和重生,经历着生离死别,在艰难的挫折中承受着、努力着、拼搏着。家乡的桦树林的毁灭给一部分人带了财富,给一部分人留下了嫉恨和无奈。这十几年人们深深体会到了毁林给他们的伤害远远大于他们所收到的财富,他们现在都有了保护森林的意识,也都开始用煤电取暖做饭,很少去砍柴了。人,往往在错误道路上都不能深刻的认识错误,只有得到错误的惩果后才会幡然醒悟。
⑥今年清明节前,我回家乡给父母上坟,偶尔听弟弟说起,家乡的桦树林有地方已经起势了,我一激动便要弟弟带着我去看一看,他拗不过我便骑上摩托车带着我进山了,我们沿着贵清山公路一直往前行,一路上看到两旁的山上都是林木郁郁葱葱,虽然没有大树,但也茂盛。渐渐地眼前出现了一片片新起势的桦树林,齐刷刷的一片,高低一致、大小一般,如麻一样整齐,虽然没有叶子,但还是很美,每一棵树都根壮杆直,生长的那么有力,它们一棵棵、一丛丛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显露出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每一根树枝都努力地向上生长着,给人、给天都展示出一种不畏生死的气魄。
⑦面对如海的桦树林,我在心底默默地喊了一句:亲人啊!你又一次重生了!你再现了山的不屈!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起始处”的画线句。
第②段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是()
A.虽然但是 | B.既是又是 | C.不仅而且 | D.只有才能 |
解释第③段中“恩泽”的含意。
文中反复强调桦树林的“齐刷刷、高低一致、大小一般”,其用意是什么?
第⑥段末尾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联系全文,简析结尾段的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宋代桃符张晓红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春节,王安石的《元日》诗句就萦绕在人们的耳畔。而一说起诗中的桃符,今人多以为是春联,这种看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②春联自桃符,但不能等同于桃符。清代众多方志中的桃符、春联仍为二物,即可明知。如康熙九年(1670年)刻山东《海丰县志》:“除夕,换门神,贴春联,大户换桃符。”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刻四川《盐亭县志》:“除夕……剪彩纸作钱遍贴门户,换桃符、门神,贴春联。”……桃符显然非春联—— “春节贴在门上”的对联。
③那么,宋代的桃符又是怎样的呢?
④从宋人记载看,桃符有两种。一种为“桃梧”,“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辞,岁旦插于门左右地而钉之”;另一种是桃板,“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这两种桃符一大一小,一简便,一复杂,但皆以桃木为之,故称桃符。称之为“符”,于道教符箓观念,宋极流行,故桃符之名,至宋始大。
⑤桃梧由桃人而,自于人们对桃木辟邪功能的信仰和对神荼、郁垒二神管理恶鬼能力的崇奉。据《山海经》记载,神荼、郁垒“执以苇索,而用食虎”,“于是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郁垒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由是以,鬼畏桃也。桃梧因此具有很强的驱邪辟邪作用。
⑥先秦文献多记载当时人们用桃木制品镇邪驱鬼之事,如《礼记·檀弓》“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鬼)恶之也”。用桃梗以祛除门户之疠为后世沿用。汉代以后,逐渐集中于腊日、元日。晋代“岁旦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寺之门,以攘恶气”,普通人家也不例外吗,人们往往做两桃人立门旁。
⑦桃板为桃梗的衍生物,出现于南北朝,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唐代沿用了这种做法。五代时期的桃板则已有上书文字,首开以桃符书写个性化文辞之端。宋代的桃符,正是在此基础上直接发展而的。
⑧宋代桃符通常指桃板,桃木为之。“桃符”既指书画有文字图画的成品,亦指无字画的桃板。宋代官府在除夕前夜给有关部门和官员颁赐桃符。空白的桃符还须自己写画。
⑨桃符内容或为画,或为文字。可以画神荼、郁垒的神像,可以画狻猊、白泽之类的辟邪神兽;文字则或写郁垒、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文人士大夫则喜题诗。有用整首诗的,也有摘录别人诗句者,还有集前人诗文者,也有专门创作桃符对语的。这种对语形式对后世的春联影响很大。元以后,桃符又产生分化,以画为主的桃板仍称“桃符”,而以对语、诗句写于色笺贴于门者则与立春帖子相融合,称为“春帖”或“春联”。
⑩桃符挂于门,自然受人关注,文人士大夫喜欢自作新诗题桃符,人人各出新意,期望“桃符万口说清新”。即便没有情绪,也要“桃符聊塞白,免谤作诗人”。不会作诗的平民或央求当地文化人写就,或写惯用祓除祈祝之词。也可以在街市上购买,汴京“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桃符尽书吉利”,是说桃符的内容必须吉利,具体内容或写时景,或述时事,或表祝福,或抒己怀,不一而足。写法上或即景称颂,或暗嵌姓氏,或抒写感慨,或用典使事,也灵活多样。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概括第②段主要内容及说明方法。
第④段介绍宋代桃符有哪两种?被称为“符”的原因是什么?
请依据朝代顺序,写出宋代之前桃符演变过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教训
〔日本〕星新一
有一名青年,品行端正,偶尔喝点酒,买些无聊的杂志看看,甚而还玩个雀儿、弄个鱼什么的。不过他并非无休止地沉顿于那类事情里;那种借钱不还、在单位消极怠工之类的事,还从来没有过。他是个头脑清醒、颇有见地的人。
他有个女朋友,叫洋子,也在公司工作。洋子虽然称不上漂亮,但却是个天性活泼可爱的人。俩人时常相会,一起用餐,同去游艺场玩板球。谁都看得出,他们俩结合是件好事,而且会结合的。
然而,要俩人的关系来个大的飞跃,还需要有个机会。若是没机会,那么,岁月依然要在拖延中流逝。并不是青年对洋子感到腻烦,可就是迟迟不下决心结婚。
就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天青年在下班回家的途中,同一个姑娘撞了个满怀。那姑娘手中的玻璃雕刻品被碰掉摔坏了。他道歉说;“实在对不起,真是万万没想到的事……。”
“哪里,也怪我没留心。”
姑娘一点也没生气,而且文静地笑了。她是个身材苗条的漂亮姑娘,服饰也很考究。
“对损坏的这东西我赔您钱吧。”
“没什么大不了的,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那口气和表情显出她的家庭似乎很富裕。
“可这样做,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那么,这样吧,由你请客,到附近喝点茶好吗?再吃些点心什么的。”
这样,俩人便相识了。姑娘叫由纪子。她的父亲是某公司的经理,生活很充裕。姑娘自我介绍说:她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现正在家中赋闲。她并没有傲慢的神气,给人的印象还好。分手时她对青年说:
“我现在很无聊,若是可能的话,希望再见到你。”
青年的内心发生了变比,他感到不平静,真想跟如此出色的姑娘交往。那天夜里他梦到了由纪子。
两天后青年人给由纪子随便拨了个电话。他心想当时她虽然那样说了,可能只是一般的客套话而已,也没抱多大的希望。可是由纪子却好象盼望已久似的,用愉快而爽朗的声音说:“我们出去玩玩吧……”
两人就这样增多了交往。青年对由纪子更加入迷了。这也难怪,她是那样俊俏而充满魅力,温存而又聪明,幽默而富有风趣,家庭地位又高,而且对他又抱有如此的好感,他的心在激荡。搞得好,也许还能步上飞黄腾达的捷径呢。他尽量不去想洋子,因为一想到她就觉得有点内疚,就感到自己是个自私自利的、冷酷无情的人。
洋子也给青年打过电话。
“哎,最近你是怎么了,为什么连你的影子都见不到?”
“工作实在太忙啊……”
青年搪塞了过去,复又不禁失悔,反躬自责。尽管做了自责,但却又不能从同由纪子的幽会中自拔,对于走运充满了梦幻。
然而,那委实是一场梦幻。他醒悟的时刻终于来到。一天,由纪子对青年说:“我不想再和你交往了,实在没意思。”
“请你不要说那种话,我有缺点,今后改了就是嘛。”
“怎么改,没法改呀。直说吧,我已经讨厌你了。当初,我还以为你会是一个富有情趣的人,可是……”“啊……”
“好,再见吧,请你以后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
由纪子走了。青年又沮丧,又气愤,又恼恨。他想,好一个狠心的女子,竟把我当玩具耍弄了。空有美丽的脸庞,心灵却如此丑陋。这种轻浮的女子,我还要拒绝她呢。
要平复这凌乱的心绪,总得那么几天的时间。以后不久,青年恢复了安定的情绪,又象从前那样跟洋子相处了。洋子说:“你好象碰上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啊,工作上有些乱事。这社会上可真有黑了心的女人啊……”
青年半撒谎、半吐真情地说,随后又加一句:
“没有象你这样好的女人啊。”
他真是那样认识的。的确,洋子并不大漂亮,也谈不上门第高,财产多,但是她却是那样一往深情地爱着他,从不背叛。
不久,青年跟洋子结婚了。尽管很平凡,却是幸福的结合。也许以前也有过很多这样的伴侣,然而,他们的结会却与以往的情况略有不同。
“托您的福,我们已经结婚了。打那以后我丈夫踏踏实实地工作,我们很幸福。”洋子到由纪子家拜访,边道谢,边付钱。由纪子连连点头说:
“太好了,我总算没有白帮忙。成全这种事情,是我的职责。在国外留学时学到的心理学,对大家还真有帮助哩。要使那些优柔寡断的男子下决心结婚,必须鞭挞他们,所以我才那样做来帮助你们。一个时期内打掉男人那种想入非非的念头,也是必要的。他们尝到了苦头,将来就不会被那种变态的狂热冲昏头脑,就会考虑到老老实实做人。所以,你们的家庭永远会是安静而幸福的。”
(选自《星新一微型小说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所有人都觉得二人终将会结合的,青年对洋子没有感到腻烦,可就是迟迟不下决心结婚。因为他对于婚姻大事非常慎重,也非常尊重洋子。 |
B.虽然青年没抱多大希望,但由纪子却用好像盼望已久似的、愉快而爽朗的声音答应了青年的邀请,这样描写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
C.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巧借第三者之力的婚恋的感人故事,真实地展示了日本社会当代人的爱情婚姻观。 |
D.小说的结尾处安排洋子感谢由纪子,由二人的对话解开答案,展示了小小说的魅力,伏笔铺垫都是为了最后出奇制胜,使人拍案叫绝。 |
小说一开始写还需要“有个机会”使俩人的关系来个大飞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结尾写到由纪子认为青年尝到了苦头,将来就不会被狂热冲昏头脑,洋子的家庭永远会是安静而幸福的。你认为这个青年将来会老老实实做人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