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对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和DNA分子数(c)的统计图。下列解释肯定不正确的是( )
A.①可以用于表示细胞分裂的前期 |
B.①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 |
C.间期用②表示最恰当 |
D.③表示细胞分裂完成 |
在蛔虫体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结构包括()
A.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 | B.叶绿体基质 |
C.细胞质基质 | D.线粒体 |
如下图分别表示温度、pH与酶活性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A上点c之后继续升温酶会失活 |
B.图2中曲线B和曲线C所描述的两种酶不可能存在于同一生物体内 |
C.图1和图2表明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 |
D.图1和图2所示曲线不足以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酶是活细胞内产生的一类具有![]() |
B.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 |
C.酶的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 |
D.过酸、过碱的外界条件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
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进行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表示有,“—”表示无),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核![]() |
叶绿素 |
叶绿体 |
线粒体 |
中心体 |
核糖体 |
纤维素酶处理 |
|
甲 |
— |
+ |
— |
— |
— |
+ |
无变化 |
乙 |
+ |
— |
— |
— |
+ |
+ |
无变化 |
丙 |
+ |
— |
— |
+ |
— |
+ |
外层破坏 |
丁 |
+ |
+ |
+ |
+ |
+ |
+ |
外层破坏 |
问:甲、乙、丙、丁4种细胞最可能取自下列哪种生物()
A.乳酸菌、蛔虫、水稻、衣藻B.硝化细菌、蛔虫、水稻、衣藻
C.乳酸菌、光合细菌、蛔虫、水稻 D.光合细菌、蛔虫、水稻、衣藻
从某腺体的细胞中提取一些细胞器,放入含有14C氨基酸的培养液中,培养液中含有这些细胞器完成其功能所需的物质和条件,连续取样测定标记的氨基酸在这些细胞器中的数量。图中正确的描述曲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