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初三同学设计了四个小论文题目,其中错误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兴交通工具汽车》 |
B.《一战中的协约国》 |
C.《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工业化》 |
D.《二战中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德国》 |
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该报道反映的事件是
A.中共一大 | B.西安事变 | C.重庆谈判 | D.第一届政协 |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 B.中华民国建立 |
C.抗日战争爆发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与之不符的是
A.战争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
B.口号是:“将革命进行到底!” |
C.地图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
D.战争的旗帜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 |
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A.《尼布楚条约》 | B.《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侵略 | B.民族团结 | C.社会变革 | D.和平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