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有一个关键词注定让人无法忘记,那就是“经济特区”。2011年9月,某校高三(2)班学生围绕“经济特区”这一主题展开了综合探究。他们了解到: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国情复杂,改革面临的困难巨大,没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和经验,必须通过不断探索,搜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来,而“经济特区”就起到了这样的“试脚石”作用。他们还了解到,经济特区“摸着石头过河”形成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经验,被逐步推广到全国:厦门利用外资修建机场,组建地方航空公司,成立合资银行;汕头改干部委任制为聘任制;海南“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体制改革……
(1)分析材料中“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挥巨大的作用中是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特区”发展树立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材料一:上海世博会进入100天倒计时的关键阶段以来,上海市政府组织的世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并且制定了世博安保方案及一揽子专项方案。目前,在上海市政府的努力下,上海世博会已经吸引了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同时,上海全城市民参与世博的热情一天天被激发,在上海,有一条962010世博热线,成为市民为世博建言献策的重要渠道。
材料二: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各国展馆主题也都与这个主题相契合,俄罗斯国家馆的主题是:“城市与人”;韩国国家馆的主题是:“和谐城市,多彩生活”;阿联酋国家馆的主题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波兰国家馆的主题是:“人类创造城市”。
(1)请用“人民政权 人民当家”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一加以分析说明。
(2)请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哲学原理分析材料二。
材料一:“中国工人”是《时代》周刊2009年度人物唯一上榜的群体人物。《时代》周刊对中国工人的选择是对中国制造的一种肯定,中国制造业多年来一直在对全球的生产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在一些领域内已经取得领先地位。今天的“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中国制造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要进行自主研发,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中国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中国制造”的内涵和质量,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1)材料一中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6分)
(2)请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对材料二加以分析说明。
注:一般认为,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属于小城市,50--200万人口的城市属于中等城市,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属于大城市。
![]() |
注: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称: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达45.7%。
(1)图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根据图2判断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哪一个阶段?并预测一下我国未来几年的城市化速度的快慢,并说明理由
(3)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一切感官所得都属于现象,宇宙的根本是绝对理念。”我国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的主要观点是“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1)柏拉图、王夫之两个人的观点分属于什么哲学基本派别?
(2)这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交通环境是由人、车、路构成的公共生活之一,目前,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已超过1.78亿辆,拥有驾照的公民已超过1.3亿人。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交通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公众强烈反响。道路交通上普遍存在的交通不文明现象看似是个人的私事,但却折射出某些公民在公共领域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的缺失,要构建文明出行风尚,需要道德建设,也需要法律约束。
(1)请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文明出行“需要道德建设,也需要法律约束”?
(2)请你谈谈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出行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