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上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阅读全文,概括作者回忆了童年中的哪几个劳动生活片段?
本文的语言清新纯朴,又幽默风趣。试从文中找出一处简要赏析。
根据文意,你认为文题“农具的眼睛”包含哪几层含义?
作者在文中结尾一段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请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微藻一一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今后,各地在建设“微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文中②③介绍了微藻的哪些特点? (2分)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分)
说说下列句中划线词的作用。
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
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 (4分)
除微藻外,你还知道目前世界各国为解决能源危机,正在开发或已经开发了哪些新能源?(要求列举两种以上,越多越好)你认为还有哪些能源可以开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这个星球有你
张丽钧
①彭先生打来电话,邀我去西部教师培训会上讲座。尽管与彭先生仅有一面之交,但还是愉快地应允了。
撂了电话,翻一下工作安排,发现居然与一个会议撞车了。连忙打电话向操持会议的人请假。对方沉吟了片刻,半开玩笑地扔过来一句:“去走穴?”问得人火往头上拱,又不便发作,陪着笑说:“跟商业不沾边。组织者提供交通、食宿费用,不安排旅游。我的讲座是零报酬。”对方听了,用洞悉一切的口吻说:“哦?零报酬?那不是他们太不仗义就是你太仗义了吧?——来这个会还是去那个会,你自己掂量吧。”
我跟自己说:“何苦来?背着一口黑锅去搞什么鬼讲座!”可是,答应了的事又怎好推辞?我需要寻觅一个推掉讲座的充分理由。
④我上网搜索彭先生的背景材料。彭先生本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到天津市某家知名软件公司做软件企划。朝阳的年纪,做着一份朝阳的工作,惹来许多人艳羡。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做了一名自愿“流放”西部的IT人。
⑤促使彭先生下决心去西部的,是一对苦难的母女。
⑥冬季的傍晚,彭先生从公司下班回家,发现车胎没气了,便把车推到一个修车摊去修理。三九天气,刀子风刮得人脸生疼。为他补胎的是一个进城打工的女人。女人身边,是她五六岁的女儿。小女孩渴了,一直缠着妈妈要水喝。但妈妈忙着挫胎、涂胶,腾不出手来给女儿弄水。小女孩见妈妈实在顾不上自己,便趴在试漏的水盆前,小声地问妈妈:“妈妈,这盆里的水能喝吗?”没等妈妈回答,渴极了的小女孩居然把头伸向了那飘着浮冰的脏水盆……这一切发生得那么突然,彭先生的心仿佛被撕裂开了一道口子,在不住地滴血。他赶忙跑到最近的一家商店,买了几瓶牛奶,以最快的速度跑回来交到小女孩手中……
⑦第二天上班后,整个上午,彭先生全身都在发抖。他事后说:“在离我们公司不到五百米远的地方,竟有如此苦难的事情发生!而我却坐在有空调、有暖气的办公室里……这件事是一个导火索,它把我几年来想好的事情一下子提前了;或者说,好比是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让我赶紧去做更应该做的事。我再不能等下去了!”
⑧于是他去了那个叫黄羊川的地方。分文不取,义务支教。
⑨当他坐在一户姓王人家的炕头,吃着读到四年级就因贫困而辍学的女孩烤得土豆时,他哭了。
⑩当他在另一户人家,听到一个做了母亲的人说因为没念完书而一直后悔着、怨恨着时,他哭了。
⑾通过努力,他让黄羊川的中学生每周吃上了一次肉。
⑿通过努力,他让黄羊川连上了互联网并拥有了自己的网页……
⒀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一位在中央气象局工作的同学毅然辞职,来到黄羊川,做了一名长期固定教师。
⒁我原本寻觅疏离缘由的心,此刻却被亲近的热望塞得满满。在这些故事面前,一口“黑锅”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⒂我不知道那些津津乐道于“血酬定律”的人该如何从学术的角度解读彭先生的行为,我不知道哪个聪明人能有本事为彭先生的发抖和流泪标价。《博弈圣经》上说:“生存的游戏就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的博弈。”有的人,利己是本能;而有的人,利他是本能。而“本能”是生命所接受的教育总和在某个瞬间的大暴露。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一听到“讲座”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酬劳,而彭先生一看到别人受苦挣扎,拯救的欲望立刻就主宰他的生命了。
⒃我决意充当那个可有可无的会议的叛逃者;
⒄我决意把多年淘得的教育真金悉数献给西部。
⒅我决意将新出版的书赠予那些与我今生有约的西部同行。
⒆我发给彭先生的短信是:“这个星球有你,我多了一重微笑的理由。”
(有删改)
“我”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贯穿了全文,具体可梳理如下:
欣然接受彭先生的邀请,去西部讲座→
结合上下文,说说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撂了电话,翻一下工作安排,发现居然与一个会议撞车了。(2)我跟自己说:“何苦来?背着一口黑锅去搞什么鬼讲座!”
第六段划线句子属于的描写,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有
作用。
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结尾说:“这个星球有你,我多了一重微笑的理由。”请联系实际,再给作者几个微笑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生物发光的奥秘
①说到生物世界里的发光现象,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但是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人们发现,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来,所有的植物在阳光照射后都会发出一种很暗淡的红光,微生物一般都会发生淡淡的蓝光或浅绿光,某些昆虫会发出黄光。
②仔细地划分一下,生物发光可分两类:一类是被动发光,如植物,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就像涂有荧光物质的材料经强光照射后再置于黑暗中发光那样;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数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
③光是一种能量,生动发光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节省能量,因此主动发光必定是主动发光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④1885年,社堡伊斯在实验室里提取出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化学反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了。
⑤我们知道,化学发光的物质有两种能态,即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低而后者能级很高。一般地说,在激发态时分子有很高并且不稳定的能量,它们很容易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态,当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生物发光,如果我们企图使一个物体发光,我们只需要给它足够的能量使它从基态变成激发态就行了。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酶是一种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
⑥在萤火虫体内,ATP(三清腺酸苷)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而发生氧化反应,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从而发出光来。
⑦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发光机制是这种模式。不适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荧光素则换成了光蛋白,如常见发光水母的绿荧光蛋白,这些绿荧光蛋白与钙或铁离子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发出光来。
读完这篇文章,你是否知道生物发光的原理了?请谈谈你的了解。
第②段中使用了说明方法。请就其中一种结合句子谈谈它的作用。
“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数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这句话中,划线词“绝大多数”能否删去?请作分析。

阅读《中国蜜蜂博物馆》一文,完成小题。
①蜜蜂浑身都是宝,它的各种产品——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毒,以至自己的身躯——蜂王幼虫、雄蜂蛹都是奉献给人类的宝贵的营养保健品,因此,蜜蜂可谓是人类的“健康之友”。
②1993年,参加第33届世界养蜂大会的2000多名中外代表驱车来到北京香山植物园,他们没有在园内过多停留,而是径直走进了中国蜜蜂博物馆。馆内珍藏着在我国山东省境內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蜜蜂化石,清晰的造型仿佛一只振翅欲飞的蜜蜂,科学家由此推断古蜜蜂起源于1.2亿年前的早白垩纪,与被子植物差不多同期出现。
③在蜜蜂博物馆内,不仅有直径1米以上的大蜜蜂的蜂巢,也有细小的草生小蜜蜂标本,更有大量讲述人类养蜂历史的珍贵图片。
④在远古时,人们从自然界取得的最甜美的食物就是蜂蜜了,在西班牙古老的岩画里就有记载,当时的人们为了取得这甜美的食品,不惜攀登到悬崖峭壁上去。按照历史记载,埃及是最早饲养蜜蜂的国家,从太阳神庙的壁画、金字塔的壁画里可以看出来,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他们用陶罐做的蜂箱饲养蜜蜂。在中国也有两三千年的养蜂历史: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现了一种古老的蜂箱,完全模仿了蜜蜂在蜂巢里自然筑巢的情況,人们把树干挖空,让蜜蜂在树干里做窝。南京的一些地区,也有很多土法饲养的蜂巢,比如养在桶里头的、养在篓子里头的。在20世纪初,从欧洲引进了一些活框饲养技术,这就是蜂箱。
⑤蜜蜂是人类永恒的朋友,在蜜蜂博物馆中陈列的700多件蜜蜂标本中,从云南西双版纳采集而来的野生大蜜蜂蜂巢特别引人注目,在它旁边是小蜜蜂的蜂巢,体积还不足它的1%。
⑥蜜蜂有高度发达的筑巢本领,六角形的蜂巢往往由一群蜂中的几万只蜜蜂同心协力建造而成。根据数学家的计算,蜂巢的六角形框架是一种最节省材料、空间容量最大而又最坚固的力学结构。受蜜蜂的启示,人们将蜂巢形结构广泛用于飞机、火箭、宇宙飞船的设计和制造中,是航天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⑦徜徉在蜜蜂博物馆中,每个人都会被工蜂勤劳勇敢、富于集体主义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所感动。当蜂巢遭遇危险时,弱小的工蜂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家园。也正因为这样,蜜蜂家族才得以在上亿年的进化过程中,无论自然环境多么复杂,始终保证物种的繁衍生息。(摘自《中国博物馆观赏》)
请你说说第①段文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科学家由此推断古蜜蜂起源于1.2亿年前的早白垩纪,与被子植物差不多同期出现。
根据数学家的计算,蜂巢的六角形框架是一种最节省材料、空间容量最大而又最坚固的力学结构。
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⑴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现了一种古老的蜂箱,完全模仿了蜜蜂在蜂巢里自然筑巢的情况,人们把树干挖空,让蜜蜂在树干里做窝。
⑵在蜜蜂博物馆中陈列的700多件蜜蜂标本中,从云南西双版纳采集而来的野生大蜜蜂蜂巢特别引人注目,在它旁边是小蜜蜂的蜂巢,体积还不足它的1%。
结合全文,人类从蜜蜂身上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收益?请分条概括出来。

阅读《一面》选段,完成小题。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下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我”在书店里买书时特定情景中的一段心路变化历程,认真阅读选文,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心路
更加疑惑()()乐观自信
情景
()看到书的定价说“钱不够”时()

作者写道:“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是凭什么作出这个“断定”的。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中的“竹枝似的”换成“细长的”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说说文中 “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女”在得知鲁迅死讯时的感情,结合上文,探究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4分)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郁达夫《怀鲁迅》节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