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①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4个 | B.3个 | C.2个 | D.1 |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主要是( )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①②③ |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最能表明( )
A.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诸侯、卿大夫、士等 |
B.西周的分封制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
C.在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
D.宗法制不仅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也在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实施 |
在我国有的村庄里往往只有一两个姓,每年春节时同姓都会举办在宗祠祭祖的活动,这种“宗祠祭祖”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井田制 |
下图展示了清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进行分析,认为日本海口众多,出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天时也。而中国自仿行西方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
A.国人对国情分析的透彻 | B.中国已经做好战争准备 |
C.国人的心态盲目自信 | D.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