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李嘉图生活的年代,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此背景下,英国迫切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但由于地主贵族势力的存在,许多政策不利于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
根据上述李嘉图生活的年代,英国生活状况呼唤什么新的经济理论?
材料一为应对气候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不断推动国家间的气候谈判。但由于与会各国的分歧,各国政要们就在互相指责与争议中讨论世界气候和环境,火药味十足,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达成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材料二中国政府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自主确定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同时,中国积极开展与各方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对话与合作。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政治生活》中的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评析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材料一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管理国家事务。
材料二 2010年3月13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其最大亮点是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中国从此开启了“城乡同票同权”的平等时代。《选举法》修改一小步是中国民主政治前进一大步!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
(2)结合材料二,论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意义。
(60分)世界经济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9月,长三角地区扩容为苏浙沪两省一市,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十几个大中城市。
(1)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催生的国内三大旅游线是“东方快车之旅”、“文化之旅”、“邮轮旅游”。“东方快车之旅”依托了泛长三角地区相对完善的铁路网络,主要有铁路和沪杭铁路;“文化之旅”将沿京杭大运河打通中国旅游的大动脉;“邮轮旅游”将考虑以上海为邮轮母港,游客可乘邮轮到达图中甲、乙两港,甲是,乙是。(6分)
(2)世博会有“经济奥运会”之称。上海世博会将有力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试分析上海成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材料二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一书中写道:“19世纪是欧美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时代,它以万国博览会(世博会的前称)这一自我庆祝的仪式拉开序幕。1851年伦敦博览会、1876年费城博览会和1889年巴黎博览会无不昭示着这一胜利,向世界隆重地展示其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
(3)1851年,英国主办了世界上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概述其“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的原因。
(4)指出美国、法国分别选择1876年、1889年举办万国博览会的特殊意义。
材料三《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一书中记述到:1851年伦敦博览会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爱迪生发明的电报机首次展出,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向观众介绍了飞机和无线电。
上海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以私人身份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费城世博会是第一次真正有中国代表参加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展品是丝、茶、瓷器、绸货、雕花器等。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仍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
(5)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博会上中国展品与西方国家的展品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
材料四胡锦涛在考察世博园时强调,要全力以赴做好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工作,确保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6)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谈谈面对千头万绪的筹办工作,怎样“确保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材料五 2010年4月29日,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幕。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办。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了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7)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说明上海世博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材料一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的出现,人类面临着共同的生存问题。应对世界气候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材料二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我国一些地方进行低碳试点、发展低碳城市的热情很高,纷纷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构想和举措。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行列。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建设低碳城市,要有科学的态度,必须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道路,防止“新瓶装旧酒”,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以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多上几个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的认识是浅薄的,这样的低碳城市不宜作为推广试点。
(1)分析材料二中有关专家观点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2)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在建设“低碳”城市中发挥积极作用。
(3)运用经济常识知识,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角度回答,怎样发展低碳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人口和城市化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中国,推进城镇化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中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知识回答中央这一要求的依据。
材料二: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牢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要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保增长”到“促转变”,中国经济正在谋划新一轮的发展。2010年国家将研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落实绩效工资政策;推进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稳步扩大农村需求。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谋划新一轮的发展”。
材料三:2010年1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表了题为《合作包容共创未来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复苏和持续发展》的特别致辞。李克强指出:当今时代,各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需要进一步共担责任、精诚合作,继续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形成舍力、实现互惠,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求同存异、实现共赢。他还指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结合材料三,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对李克强副总理的讲话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