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912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该规定实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水平的落后 |
B.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
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
D.政府极力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
C.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
D.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一直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这主要包括 ①壮大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②分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③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④传入了西方近代生产技术和机器()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
B.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
D.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