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
|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
|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
|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
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法学家和哲学家。他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法学思想是
| A.制定成文法,限制贵族的专横 |
| B.法律应该给罗马公民更强有力的保护 |
| C.实行万民法,使法律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
| D.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 |
下图为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的题词。该方针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
| A.中共“七大”召开 |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 C.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 |
| D.十一届三中全召开 |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中共这一声明意在
| A.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 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 C.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D.争取解放战争早日胜利 |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这类观点最早在中国得到系统介绍的主要是
| A.严复的《天演论》 | B.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
|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 D.谭嗣同的《大同书》 |
下表为《晚清中国学生留日人数表(大约数)》(据《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整理)
| 年代(年) |
1896 |
1899 |
1901 |
1902 |
1903 |
1904 |
1905 |
| 人数(人) |
13 |
143 |
266 |
727 |
1242 |
2557 |
8000 |
以下对1896~1905年留日学生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明治维新对中国知识界的吸引②清末新政大力提倡留学
③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④兴中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