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词吟咏的水利工程是( )
A.芍陂 | B.都江堰 | C.灵渠 | D.郑国渠 |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集体农庄进行改革;“文革”结束后,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种措施都( )
A.是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
C.一定程度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
D.具有领先世界的特殊地位 |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斯大林模式 |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学流派,有人认为该流派就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下列哪一主张属于该流派的思想( )
A.加强自由经济成分,减少国有企业的比重 |
B.通过高福利来消除贫富差距 |
C.完全肯定国家计划的市场改革 |
D.反对经济全球化 |
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新的官僚机构涌现了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统治”,因为这些官员接受过专门的工程或者经济管理训练。以下关于“技术统治”的正确认识是( )
A.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技术统治” |
B.“技术统治”适应了国家对经济调控的需要 |
C.“技术统治”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家的出现 |
D.“技术统治”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 |
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